IT小说网 > 鸳鸯谱 > 小红拂

小红拂

推荐阅读:薇蕨集母亲旷野的呼喊犹及编开市大吉轮盘犯罪本能福尔摩斯大失败中国侦探罗师福天真的幽默家

IT小说网 www.ittxt.com,最快更新鸳鸯谱最新章节!

    1

    江宁盐商首脑查家,这天接待娇客————未成亲的姑爷,有“大冰”(大冰、冰人,古时指媒人————编者注),有盛筵,只是没有笑容。

    查家的娇客名叫陈銮,字芝楣,来自湖北江夏。岳家他不是第一次上门,四年前曾有匝月的勾留,那一个月的光阴,让他了解了什么叫人生得意之秋。当时是簇簇新的一名秀才,特地到江宁来省视他那在查家当“西席”的老父。秀才为宰相之根苗,人又生得气概轩昂,查百万一见中意,把独生的爱女许配给了他。筵前认亲,岳父称许甚殷,岳母慈祥恺悌;未婚的妻子虽见不着,但听父亲说道,既美且贤。这光景也就仿佛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了。

    四年后重来,心情自非昔比,最大的不幸是老父去世。三年服满,正逢大比之年。乡试中举,他是有把握的。等秋闱榜发,谢老师,拜同年,开贺宴客,得要大把银子花出去。接着北上赶明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的会试,又要一笔川资。未雨绸缪,特地来求援于岳父。这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然而分属“半子”,不见得开不得口,更何况补报有日?

    因此,陈銮虽是一袭青衫,自己并不觉得寒酸,登堂拜谒,依然挂着很自然的笑容。但拜罢起身,看到岳父和冰人的脸色,他的笑容立即消失了。

    “请陈少爷坐席吧!”查家的总管说。

    称呼改过了!陈銮清清楚楚地记得,查家上上下下,以前都是叫他“姑爷”的,这个称呼的更改,是总管一时失检,还是有别的意思?他深感困惑。

    心有警惕,因此他不肯高踞首座,以世交晚辈的身份,谦让再三。结果与冰人相向而坐,空着首席。主位上的查百万,淡淡地应酬了几句,问起近况。

    “今年秋闱,准备‘观光’。”陈銮说了这一句,踌躇久久,才接下去,“‘五魁’是不敢说,但不至于名在孙山之外!”

    查百万发出不出声的冷笑。“俗语道得好:‘场中莫论文!’又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他说,“哪里凭窗课就说有中举的把握!”

    话不投机,陈銮决定把求援的话放在肚子里,只答应一声:“是!”

    查百万也不作声,声音在他眼中,不住用催促的眼色看着冰人,而冰人只装作不曾看见,闷着头喝酒。

    “应山兄,我暂且失陪!”查百万到底忍不住开了口,向冰人招呼过了,转脸对陈銮说,“芝楣,你们谈谈。”

    要谈什么?冰人胡应山跟陈銮的父亲是同事,有话难以出口。陈銮却已看出底蕴,平静地说:“胡老伯,有什么吩咐尽请直言!”

    胡应山怔怔地看着他,好半天才叹口气说:“唉!老世侄,我对不起令尊。”

    “胡老伯怎么说这话?”

    “我为德不卒。”胡应山忽然问道,“老世侄今年秋闱既有把握,总得有笔花费,可曾筹措停当?”

    “实不相瞒,此行正是为此。”

    “如果只是为此,老世侄,你不虚此行。”

    怎么叫“只是为此”?陈銮由胡应山看到总管,再看到堂下的仆役,终于恍然大悟,勃然变色。

    忍着心头的愤慨,他冷冷答道:“胡老伯不必说什么‘为德不卒’,更不必吞吞吐吐,凡有所谕,无不从命!”

    听得这话,胡应山的表情很奇怪,仿佛欣慰,又似疑惑,最后仍归于羞惭。

    “管家,请你把那东西取来!”

    “是!”

    管家闪入大理石的屏风后,进了二厅,很快回来,手里托着一个朱漆圆盘,盘中摆着一个红封套。胡应山一伸手取来,放在陈銮面前。

    “这是什么?”

    “请打开来看!”

    封套里面是一张汉口票号的银票,“凭票即兑足纹银贰仟两正”;另外是一张庚帖。

    陈銮气得要发抖,但一念警惕,自己对自己说:莫叫人家笑话,也没有什么好气的!

    于是他平静地说:“查小姐的‘八字’我不曾带来。这样吧,我写张笔据,作为凭证。胡老伯你看如何?”

    胡应山如释重负,连声答道:“可以,可以!”

    等管家捧过文房四宝来,陈銮就在红封套上批了八字:“隆仪奉璧,退亲如命!”下面具名:江夏陈銮。写完,把笔一丢,站起身来,向上一揖,扬长而去。

    2

    玉笑珠香的旧院,与江南人才登龙之地的贡院,隔着一条秦淮河遥遥相对。所以每逢子午卯酉的年份,秋风桂子的季节,秦淮风月为少年秀才所占尽。豪富子弟自然赁居河房;次一等的下榻客栈,客栈亦多在秦淮河一带,聚集之区名为“状元境”。陈銮因为孑身一人,短期勾留,因而在“招贤栈”租了一间小房住。

    试期还有一个多月,赶考的举子却已络绎而至,一个个意气如云,为了预酬“场屋”之苦,正好趁囊中富裕的时候选歌征色,先成就一段才子风流的名色。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陈銮。“退亲如命”固然做得痛快,而“隆仪奉璧”却欲归不得。场期已近是不能及时赶回湖北的,不然便是三年蹉跎,而且拖的日子越久,欠的房金越多,就更难脱身,因而陈銮急得坐立不安,不知计何所出。

    “可是陈大爷?”忽然,门口出现一名鲜衣俊仆,手持一个小红封套,含笑相问。

    “是的。”陈銮答道,“敝姓陈。”

    “鄙人姓史,从溧阳来。想奉请陈大爷一叙。”说着,双手奉上那个小红封套。

    “不敢,不敢!”陈銮接过封套,抽出内中的一纸小梅红笺,只见一笔极漂亮的《灵飞经》小楷,写的是:“七夕未刻买舟候教。”下面具名:溧阳史仲怡拜手。

    陈銮倒懂这方面的规矩,“买舟”之“舟”指秦淮画舫,这是史仲怡请吃花酒。陈銮一则无此闲心情,二则要一笔开销,唯有“不扰”。

    于是他也取了张红笺,写上“辞谢”二字,具了姓名,封入原来的封套,连同请柬一并退还,另外取了二百钱作为“敬使”的“赏力”。

    这下倒提醒了他,坐困愁城,莫要闷出病来!不如到花街柳巷去走走。

    入境问俗,先得找客栈的伙计来打听一下。“小二,”他坦率问道,“旧院是什么规矩?”

    “喏,”店小二指着钞库街说,“那里就是旧院。您老要找怎样的人?”

    陈銮无非隔溪看花,无力作问津之想,只是不便明言,反问一句:“有些什么样的人?”

    “有本帮、苏帮、扬帮。”店小二答道,“从利涉桥到武定桥的河房,‘好货’很多;再要好些的,就是钓鱼巷到水关一带,那里地方比较僻静,人也比较雅致。”

    “好!”陈銮点点头说,“我就到钓鱼巷走走!”

    店小二一听这话,不由得就重新把他打量了一番:衣衫不见光鲜,行李不见得齐备,连个书童都没有的穷举子,想不到还是非钓鱼巷不逛的阔客!

    陈銮不理他,却知道他的神态说明了些什么,心中暗想,再住下去要难堪了,趁身上还有够搭便船的钱,就此溜了吧!

    欠他的房钱,只好“容后补报”了。打定了这个主意,便先唤店小二预备热水,关上房门痛痛快快洗了个澡,从里到外都换了干净衣服,开箱子把剩下的三两多银子都带在身上,将零星杂物都归在箱子里,写一张纸条放在桌面,说明“箱笼行李,暂且寄存;积欠房金,容另补偿”,然后轻摇纸扇,飘然往钓鱼巷闲步了去。

    3

    四目相接,各自一惊!陈銮讶异地想:风尘中居然也有这样子一尘不染、清秀绝俗的女子?脚步不知不觉地就站住了。

    而那女子心头却有一种没来由的酸楚,看他憔悴的脸色,倒像见了落魄归来的亲人似的,要流眼泪,却又不愿让他发现,迅速扭转头去,跨进门槛,身后的黑油双扉随即被莺儿关上了。

    一门之隔,如阻天涯,她泛起一种莫可究诘的恐惧。“莺儿!”她急急喊道,“开门!”

    门一开,他仍旧站在外面。第二眼相看,觉得他憔悴之中别有英爽之气。“这个人,是一时落魄!”她这样在想,“可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心里在想,口中竟把话漏了出来。玲珑剔透的莺儿,立刻就向门外含笑招呼:“大爷,请进来坐呀!”

    “噢!”陈銮微微一惊,欲待回身而去,无奈脚步不听使唤,自然而然跨了进去。

    “大爷尊姓?”莺儿迎门福了福,这样请问。

    “我姓陈。”

    “陈大爷!”莺儿指着身后说道,“这是我家姑娘。”

    “是的!”陈銮抱着扇子拱手。

    “客来,泡茶,端果盘!”突然间,陈銮听得这样在喊,声音很尖,又有些模糊不清,听去很怪,仔细一看,才知是一只绿鹦鹉在说人话。

    陈銮笑了,露出雪白的一口牙齿。“鸟犹如此,主人可知!”他又抱拳,“打扰不安,还没有请教芳名。”

    “我叫小红。”

    “小红!”陈銮立即想起姜白石的那句“小红低唱我吹箫”,心头一阵荡漾,脚步便轻飘飘的了。

    登堂待茶,小红的假母出来应酬了一番,然后把她叫到里面,悄然埋怨:“你怎么让这么个客人进门!你看他那样子,是花得起的吗?”

    “人不可貌相。现在花不起,将来总有一天花得起。”

    “咦!”假母看着她发愣,好半天才说了句,“你倒看得真远!”

    “不是什么看得远不远!”小红平静地说,“莫非有人上门,必得是花钱的大爷?不作兴与亲戚朋友串门子那样,坐一会儿,谈一谈?”

    “好,好!”小红的假母,本性算是忠厚的,“随你,随你!”

    “‘外婆’也是!”莺儿也帮着埋怨,“左也是钱,右也是钱,经不得篾片几句花言巧语,上百两银子借给人,吃了倒账倒不说!”

    “小骚货!”假母笑着骂道,“你也编派我!走,跟我到厨房里去。”

    这样人家的厨房,是昼夜不熄火的,食橱里经常不空,四盘四碗传呼立办。等设席安箸,陈銮有些着急了。秦淮风月场是有名的“销金窟”,身上只有三两银子,“吃杯香茶就动身”,勉强可以够开销,如今设馔置酒,回头如何发赏告辞?

    这是没有犹豫的余地的,陈銮立刻起身:“不敢奉扰!”说着去摸袖中手帕里裹着的几块碎银。

    “莫忙走!”莺儿拉住他的手,不让他往袖中伸去。

    “陈大爷!”小红开口了,“可是有非赴不可的约会?”

    这话该怎么回答?就这迟疑的一瞬间,莺儿大声说道:“哪里有什么约会!陈大爷,你真是得福不知,我家姑娘几时这等留过客?”

    一句话未完,小红喝道:“莺儿!哪来这多废话?”

    “你看看,”莺儿推着他说,“快请坐吧!我挨骂了。”

    主婢如此情殷,陈銮何忍峻辞?怀着颗惴惴不安的心坐了下来。于是小红安席,莺儿斟酒,陈銮疑真疑幻,有着梦寐似的感觉。

    照例的应酬过后,到了浅斟低酌的局面,小红忽然用严肃的正眼看着陈銮。那眼色虽非咄咄逼人,但也令人不敢轻狎,陈銮尽力保持从容,等她说话。

    “陈大爷是寄籍江宁?”

    “不是!”陈銮道,“我原籍湖北江夏,此来访一亲故。”

    “噢,陈大爷高中过了?”

    “惭愧得很。”他看着身上说,“还是一领青衿。”

    “既这等,场期近了,怎有闲情逸致到下江来访亲故?”

    “哪里是什么闲情逸致?唉!”陈銮叹口气,不肯再说下去,只举杯喝了口酒。

    “看光景,陈大爷是到江宁来办事。”小红一面替他斟酒,一面问,“不知道办妥了没有?”

    陈銮摇摇头,又喝酒。

    “怎么不说话?”

    “说起来徒乱人意,害你也不痛快,何苦?”

    小红不响,低着头,只见她眼皮不住眨动,然后抬头看了他一眼,欲语又止地好半天方始发声。

    “陈大爷,你看我是怎样的人?”

    “‘出淤泥而不染’,令人心醉神驰。”

    “多谢你看得起我!”小红说道,“既然如此,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何妨跟我说说。”

    “你一定要自寻烦恼,我就说给你听。”

    于是陈銮细叙身世以及此行的结果,只是不曾提到自己身上还剩下三两多银子。

    一径看着他的脸在倾听的小红,长长地舒了口气,仿佛为他一吐不平。“这见得陈大爷是有骨气的人!”她转为欣然之色,“我不曾看走了眼。”

    倾吐了牢骚的陈銮,心情开朗得多,举杯相邀,感动地说:“穷途末路,得蒙姑娘青眼,真正是一大快事!我先奉敬一杯,还有下情奉达。”

    “我量浅,”小红吮了一口,“有话尽请直言。”

    “说来荒唐。今天的盛馔,我老着脸奉扰了,囊中————”

    “小事,小事!”小红抢着说道,“我理会得,你只管畅饮,酒杯中最宜发泄肮脏气。”

    “好隽妙的言语。就这一句话,便当浮一大白。”

    一杯复一杯,陈銮醉得人事不知。

    4

    鸡鸣声中惊醒,罗帐昏昏,不辨身在何处。陈銮重新又闭上眼————怕的这是一场可遇不可求的好梦,妄想着既断复续。

    “该叫醒他了!”声音很熟,陈銮细辨了辨,想起是莺儿在说话。

    这是一个头绪,由此很快清理出线索,自邂逅开始,一直想到她那句“隽妙的言语”,以下就记不得了。

    “让他再睡一会儿。”他听见小红在问,“你都预备好了没有?”

    “也没有什么好预备的。”莺儿答道,“天气热,路菜不能多带。反正一路去都是大码头,有钱什么没有?”

    “那,你去打洗脸水,预备点心,趁早风凉让他好赶路!”

    “对啊!这才是。让他早早回家好用功。”

    这说的是我?陈銮这样自问,看小红来掀帐子,便故意装出些鼾声。

    “陈大爷,陈大爷!”小红喊了两声,轻轻推着他的身子。

    “啊!”陈銮装出一梦南柯的神情,眼灼灼地回顾,然后一跃而起,连声说道,“唐突,唐突!”

    “莫高声!”小红伸过一只柔软温暖的手来,掩住他的嘴。

    嘴被掩住,鼻子仍旧管用,甜甜的肉香,令人血脉偾张。陈銮一把抱住了她,从指尖吻起,一直吻到额上。小红有意让他温存,并不挣扎,但这是有限度的,到自觉他应该满足了时,便用平静而坚定的声音说道:“够了!你放手,我有几句话说。”

    “是!”口中答应,手却不舍,很慢很慢地从她身上滑落。

    “陈大爷!你不是低三下四的人,不过人要靠机会,机会未到,争也无益。读书人的机会就靠科场,今年大比之年,试期近了,你听我的劝,今天就回湖北。我替你预备了一个包裹,此刻不要打开来。”说着,小红把手边的包裹,提着放在桌上。

    “包裹中是什么?”

    “是一套宁绸夹袄。你在路上休打开来,还须寸步不离,白天挽在手中,夜来枕在头下。切记,切记!”小红说到这里,从紫檀嵌螺钿的梳妆台抽屉里取出十两锭银子,递了过去,“这锭银子,你回湖北也够了。天热,路上自己当心,莫贪凉,少吃生冷。”

    陈銮不接银子,痴痴地放纵自己的想象,人间爱妻的叮咛,谅来就是如此,怪不得男子生而愿有家室!

    “接过去嘛!”小红微生嗔意,“书生就是这等地方迂腐惹厌。只为一时不好意思,自己误了前程,却不想想春风得意了,什么遗憾不能弥补!”

    “敬受教!”陈銮瞿然而起,兜头一揖,“学为韩信,不做尾生。”

    秦淮名妓多通翰墨,小红虽不解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待而不至,遇水而死,迂得不近人情的典故,却听懂了他所说的“学为韩信”的意思,随即笑道:“什么人不好比,把我比作老而且丑的漂母?谁稀罕你千金之报?”

    然则所指望的是百辆之迎?陈銮心中会意,却不愿说出口来,像这样的事要做得洒脱,才合古人“大恩不言谢”的道理。

    于是他愉悦地笑道:“从今我不叫你小红,只叫你小红拂。如何?”

    “这倒也罢了!”小红瞟着他问,“你自己呢?比作谁来?”

    “我吗?自然是李药师。”

    小红笑笑不答,停了一下又说:“莫想这些没相干的心思。临阵好好磨一磨枪才是正经。”

    “是!”陈銮很郑重地答应,又深深透了口气,自觉雄心勃勃,必可为小红而扬眉吐气。

    5

    三场试毕,要写榜了。

    写榜从黄昏里开始。“至公堂”上,四总裁、十八房官,高坐堂皇;两旁是监临、知贡举、提调、监试。取中的卷子,一百名一束,细扎得整整齐齐,放在大总裁、户部尚书卢荫溥面前,一共是三束,最后一束只得四十六卷,这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奉旨取中进士二百四十六名。

    这是“墨卷”————乡试举人亲笔所写的卷子。考官所看的是经过“誊录生”朱笔另抄,“对读官”细心校阅过的“朱卷”,也是理齐了名次的三束,放在次席的总裁、礼部尚书黄钺面前。

    等把墨卷与朱卷的编号再一次校对无误,就到了拆弥封的时候。书吏唱名,卢、黄两尚书便分别在墨卷与朱卷封面上填名字。另有书吏便奋笔直书,写好一张带名次姓名的纸条,递至公堂前填榜。

    拆弥封照例从第六名拆起,一面拆,一面填榜,填完将那张纸条从门缝里塞了出去,立刻便有人去“报喜”————每逢乡试、会试,专门有人与闱中执书吏联络好了做这一行“买卖”。会试之年,更是笔大买卖,远至云贵,都有专差报捷,“头报”来了有“二报”“三报”,豪富之家光是开发报喜的赏钱,就得几百两银子。

    当然最先知道的是举人本身,因为除却特别重大的事故必得离京以外,没有一个不在京里候榜的。候榜那天晚上,往往酒食相聚,名为“吃梦”,做了“好梦”的是东道主,落第的白吃,就是“吃梦”。

    陈銮跟一些湖北的乡试同年,在一起吃梦,就在下榻的前门外西河沿的“福兴栈”置酒。酒在口中,事在心里,一听大门外人声嘈杂,有人拉长了嗓音:“捷报————”喊了进来,同席的人的神色便都变了。有的含着一筷菜在嘴里,有的捧着酒杯在手里,都似中了“定身法”似的,就那副样子侧耳静听。

    中了的喜心翻倒,未中的强自镇静。到夜半报到二百多名,陈銮看看没希望了,想起那夜小红的叮咛,差一点伤心得掉眼泪。

    “希望在后头!”有个中了的同年安慰他,“芝楣,以你的手笔,一定中在‘五魁’里面。”

    乡、会试第一名到第五名,都叫“五魁”。五魁揭晓在半夜里,到那时候,凡是书吏、号兵、入闱官员所带的听差,一个个点起明晃晃的红烛,围着填榜的桌子,名叫“闹五魁”。闹五魁所点燃过的残烛十分吉利,据说童子开蒙第一天晚上点了这段残烛念书,将来一定高发,因而可以拿它来卖钱或送礼,为此闹五魁总是闹得很热闹。

    “第五名,陈銮,湖北江夏人————”纸条塞了出来,做那报喜“买卖”的头儿连升三,皱一皱眉说,“五魁里面夹了个穷鬼,又是湖北,真是财神爷不照顾,苦买卖,哪个去!”

    “我去!”有个矮子,一把从连升三手里把纸条抢了过来,“头儿,你有眼不识泰山,头报不报江夏,要报江宁。”

    “老高!”连升三问那矮子,“这是怎么说?”

    “这位新贵人是江宁大盐商查百万的女婿!”

    “啊,啊,快报江宁。”

    一句话未完,有人大声喊道:“会元出来了!”

    连升三不问姓名,先问:“哪里?”

    “广西临桂!”

    “又是这么远的地方!”连升三说,“临桂的文风盛!我看,是哪个?”

    “陈继昌。”

    “陈继昌是解元。看下个月的殿试,出个‘连中三元’,乖乖,我要亲自到广西走一趟了。”连升三把手往下一挥,“闲话少说,快去抢头报。”

    6

    “矮子”老高,十天工夫赶到江宁,比兵部的驿差还快。赶到江宁城里,累得气喘不止,但不敢落店休息,问明查百万的住处,拍马就走。

    查百万过六十整寿生日,唱三天戏。这天是正日,贺客盈门,正周旋不暇的当儿,管家赶进来报告说:“京里有报喜的来了。”

    “京里报喜?”查百万大为诧异,“报什么喜?”

    “老爷请听!”

    大门外矮子老高,扯开“正宫调”的嗓子喊道:“捷报————”

    一路喊,一路大踏步走上寿堂。屈一足跪下,展开一张四尺长、一尺宽的梅红笺,上面写的是:

    捷报

    贵府姑少爷陈銮应本科会试高中第五名进士

    报喜人高升

    “查老爷!恭喜,恭喜。双喜临门,既富且贵了!”矮子老高磕个头说,“小人叨贵府姑少爷的光,讨杯寿酒吃!”

    “好,好!吃酒,吃酒!”

    “还要请老爷放赏。”

    “好,好!放赏,放赏!”

    一句话不曾完,只见查百万脸色惨白,摇摇欲倒。贺客无不大惊失色,还不曾开口相问,查百万悄无声息地栽倒在猩红地毯上,寿堂上顿时大乱。

    外面乱,里面也在乱。查百万的爱女湘纹放声大哭:“苦命啊————”

    湘纹是见过陈銮的,当然,那是屏风后面的悄悄窥探————五年之前,查百万亲自选定东床,喜讯传到深闺,少不得有中表姊妹和丫头们起哄,怂恿湘纹趁陈銮拜见“岳母”时,去看一看未来的姑爷。她也自然有一番做作,而终于在女伴强拖硬拉之下,半推半就地在大理石屏风后面偷望了一眼。就这一眼,陈銮的影子已印入心版,时隐时现。花前月下,悄无人时,那个挺拔儒雅的影子倏然浮起,不知给她带来了几许闲愁。尤其是在不经意时获知陈銮的境遇,一寸芳心终夜动荡,而再也想不到会演变成当筵退婚这么一个结局!消息初传,背人垂泪。丫头们常常会在清晨为她理床时,发觉枕头是湿透了的。

    如今是再也不能掩饰自己的心情了!倘若当时“不顾羞耻”,哪怕以死要挟,非陈銮不嫁,事情还可以挽回;如今寒士吐气,青云直上,若说重修旧好,即令陈銮愿收覆水,旁人总当自己想嫁的不是陈銮,而是一名新科进士,心迹难明,又有什么脸进陈家的门?

    一念之差,悔恨莫及,很快就恹恹成病了。

    四月二十一日殿试,新进士一大早到达宫门,听礼部仪制司官员唱名,名次单数从左掖门进,双数由右掖门进,在太和殿前排班。只见王公大臣,已经各具朝服,肃立候驾。不久,作乐鸣鞭,皇帝升座;鸣赞官赞礼,三跪九叩已毕,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从预设在殿东的黄案上,取了密封的试题,捧交给跪在正中的礼部尚书黄钺————殿试的题目是“策问”,以皇帝的语气发问,经史时务,无所不包。应试的人逐条答复,照例用“臣对臣闻”开头,而以“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作结。这就是“金殿对策”。

    但是文章做得好,并不是太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字要写得好。殿试的卷子称为大卷子,用宣纸精制,红线直行,并无横格,而善写大卷子的,能写得匀整划一,仿佛有横格一样。字要“黑大光圆”,笔画须合乎制式,称为“馆阁体”。陈銮在大卷子上颇有功夫,写完交卷,自己相当得意。

    卷子自然先派大臣看,因为是皇帝“临轩策士”,所以看卷子的大臣,不能称为“主考”,也不能称为“阅卷大臣”,叫作“读卷大臣”,定例是八员。这八人在二十四日那天,齐集文华殿读卷,看中了便在弥封的卷子上加个圈,所以有八圈的卷子必是上选。

    这次上选的卷子一共十本,由八大臣公定以后,进呈皇帝钦定名次。有时依原来的次序,有时特加拔擢,第一本不一定就是状元,不过这样的情形不多。

    这一年就是依读卷大臣所定的次序,皇帝临御保和殿,看了进呈的十本卷子。拆阅弥封,第一本居然就是陈继昌的,他也成为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苏州钱棨“连中三元”以来,无独有偶的第二人。

    于是以曹振镛为首的读卷大臣一齐行礼相贺,说是“熙朝盛事”。皇帝也很高兴,再叫拆第二本,也就是一甲第二名,这在三鼎甲中,称为“榜眼”。榜眼是浙江杭州人,名叫许乃普,他家弟兄中,已经出过四个进士,加上许乃普就是“五子登科”,又成为科举中难得的一个名目,皇帝越发高兴。

    拆开第三本,署名是陈銮,皇帝看他的履历,年龄二十三。“这也难得!”他问,“不知道这陈銮仪表怎么样?”

    礼部尚书黄钺是这一年会试的总裁,见过陈銮,当即回奏:“陈銮仪表俊雅,臣为圣主得人恭贺。”

    “这才好!”皇帝笑道,“年长貌陋的当探花郎,就煞风景了。”这是出自唐朝的故事,新进士中公推年轻俊美的同榜一人,遍探长安名园,何处花枝最盛便作为游宴之地。因此,一甲三名的“探花”,必得中了陈銮这样的人,才算名实相符。

    因为有“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难能可贵的名目,所以这一榜的人物特别为人注目,但陈銮的故事,却并不为人所知,报喜的仍旧报到江宁。查百万笑在脸上,苦在心里。湘纹那里自然也瞒不住,从丫头嘴里得知“喜讯”,病势越发沉重了。

    7

    照例,状元授职为修撰,榜眼、探花为编修,都在翰林院供职。陈銮是靠小红相赠用缝在那套“宁绸夹袄”里的金叶子,兑换了四百多两银子,才能回乡应试,中举以后再进京赶考。在家时就跟老母说好了的,如果有一天得意,要娶小红为妻,此时是酬愿心的时候了。

    然而好梦一时难圆,第一是刚刚到任,不能请假;其次,就算能请假,这笔为小红脱籍办喜事的费用尚无着落。所以在家书报喜以外,特为写一封信给小红,信中自然是踌躇满志,得意非凡,表示不负小红所望,同时他亦必如李靖与红拂的故事,“非卿不娶”,但眼前却还有困难,叮嘱小红等他三年。因为后年壬午又是乡试之年,照规矩,这一科的三鼎甲一定都会放出去当副主考,一趟“试差”下来,总有千把两银子的收入,如果运气好,放到广东、四川等地,更为肥美,那时就可以请假回籍迎娶了。

    小红得到喜信,自然高兴得终宵不寐。但是除了假母、莺儿,她不敢告诉任何人。

    “他要明媒正娶,是他的良心,不过,你们倒替他想想,从我们门户人家里,娶个正堂夫人回去,像话吗?”

    “那也没有什么不像话。”假母答道,“唐朝就有这样的故事。”

    那是指李娃封为“汧国夫人”的传奇,小红当然知道。“话不是这么说,从前是从前,现在是现在,我要替他着想,如果一说出去沸沸扬扬当笑话讲,岂不是害了他的官声?”小红又说,“做官的人私德有亏,御史老爷是可以参的。不明内情的人说他荒唐,不顾朝廷的体面,娶门户人家出身的为妻,那岂不是害了他?”

    “害了新贵人,就是害了姑娘自己。”

    “莺儿这话说得对!”小红大为点头,“得意不可忘形,我想,只有悄悄儿卸了‘牌子’,寻个清静地方,安安稳稳等他三年。”

    “随你,随你!”假母是忠厚人,“我也搬开钓鱼巷。不管他肯不肯认我当丈母娘,我总不能再干这一行,坍他的台。”

    于是小红的假母托词厌向风尘中讨生活,结束门户,带着小红、莺儿,搬到苏州去住。同时写信告诉了陈銮,说是杜门谢客,专等花轿。信中又说,还有些积蓄,办喜事也够了,只要能够请假,盼他早为她定下名分。

    8

    “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的瑞兆,对皇帝来说,并不能替他带来好运,就在这年七月二十五日,因为中风在热河行宫暴崩。

    事起仓促,找不到储藏嗣君御名的“金匮”————清朝从雍正夺嫡以后,虽保持着东宫僚属的“詹事府”,却已不立东宫,继位之君由皇帝事先慎重选定,亲笔书名,藏入一个等于金匮玉匣的盒子中,严密封固,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这块匾额后面。皇帝崩在行在,而“金匮”则在京师,专差去取却不曾找到,最后是在一个小太监身上发现的,打开来一看,是传位皇二子旻宁。同时已成为皇太后的钮祜禄氏,亦特遣侍卫到行在传宣懿旨,说大行皇帝生前曾口传密谕:皇二子仁孝恭俭,将来当继大位。于是皇二子嗣位,定年号为“道光”。

    新君嗣位,照定制必开恩科,即道光元年辛巳乡试,而陈銮不曾奉派为考官。下一年壬午乡试本科,他奉派为浙江的副主考。恩命下达当天,陈銮派了一个在京里所用、极其干练的长班孙贵,拿着他的信,专程赶到苏州去见小红,说是奉派主试浙江,皇命在身,关防严密,不能顺道相访。试差完毕,回京复命时,决定在苏州逗留一天,聊倾相思。

    哪知孙贵中道迎候,带来了一个令人惊忧而奇怪的消息:小红不在苏州了,迁到什么地方无人知道。

    “这就不可解了!”陈銮忧心忡忡地说,“就要搬家,也该告诉我啊!”

    “说不定是错过了。”孙贵这样说,“搬得不多几时,写信到京里。老爷出京了,自然不晓得。”

    “这话不错!”陈銮略微放了些心,赶紧写信回京————他住在湖广会馆,托会馆的执事查问,如有苏州的来信,请他赶紧加封交驿差递到浙江巡抚衙门转交。

    真正令人不安的消息到了。湖广会馆回信,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什么苏州的信;如果有,不必嘱咐,就会转递。会馆这种事办得多了,绝无差错。

    为此,陈銮在闱中心神不定,度日如年,好不容易出了闱,跟正主考、工部侍郎顾皋商量,打算亲自到苏州去一趟。顾皋同情他的遭遇,答应了他。

    “老爷!”就在他摒挡行李,将要上船时,孙贵来报,“有位胡老爷来拜!”

    拿过名帖一看,是胡应山。陈銮记起前恨,当时就放下脸来说:“挡驾!他来干什么?”

    “特来道贺!”胡应山已经用很丰厚的一个“门包”买通了司阍,擅自跟了进来,此时在门外应声,同时笑容满面地踏了进来,连连拱手,“老世侄成了贵人,只怕不肯认我了。”

    这话说得不中听,但也就因为这一说,陈銮不便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勉强地答了声:“胡老伯远道见顾,有何赐教?”

    “我来替老世侄作伐。不,”胡应山马上又摇着手说,“实在是‘请期’。”

    “请期,什么期?”

    “自然是洞房花烛的佳期。”

    陈銮大为诧异,因为他隐约听说,湘纹抑郁致疾,以致不治。如今胡应山怎又来“请期”?不过这话不便细问,也无须细问。他又冷冷答道:“胡老伯,此事万难从命。当日筵前,一刀两断,男婚女嫁,各不相涉。”

    “也难怪你,老世侄!当时你总看得出来,我着实替你生气。事后你岳父受了你岳母的埋怨,长吁短叹,悔恨无穷,说坏了他与令尊的交情。至于湘纹小姐,”胡应山合掌当胸,“天在上头,说话要凭良心,知道了这个消息,寻死觅活,几乎一命呜呼!你岳父、岳母答应她重申前约,才把她劝下来,早就在佛前设誓,非陈芝楣不嫁!老世侄,你怎么说?”

    这番话说得陈銮心里七上八下,意绪如麻。查百万势利眼,岳母是好的,湘纹有此表示,更为可感。但细想一想又觉得不对。“那么!”他问,“这话为什么不早说?”

    “这又是你岳父的主意,说借此激励你发愤成名,反正湘纹小姐等在那里,不怕姻缘不谐。”

    “这又不对了!在我成进士那时,为何不说?”

    “这也是你岳父的主意,说此时芝楣余憾在心,碰了钉子倒不好。反正办嫁妆也得预备两三年,不如等日子长了,你心里的气也消了,一说即成。”

    “哼!”陈銮鼻子里哼了一下,不知是冷笑,还是苦笑。

    “老世侄!”胡应山又说,“如今试差已毕,回京复了命,请假回籍,省亲完婚,到家总在腊月底,佳期定在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如何?”

    “胡老伯,实在不能从命。说实话吧,家母已经替我另外定下一门亲了!”

    “另外定下亲了?”胡应山吃惊地道,“是哪一家?”

    是江宁钓鱼巷里的门户人家,这话怎么说得出口?他只好含含糊糊地答道:“姓李。”

    胡应山紧皱着眉,想了一下,忽然眉目舒展地说:“这也不要紧!府上的情形我知道,三房合一子,就娶三房正室也不要紧,兼祧原有这个规矩。”

    “那————”陈銮不便说是不忍负小红,只推到母命上,“那得家母允许了才行!”

    “好!”胡应山很有把握地说,“一言为定。”

    等胡应山一走,陈銮的心思越发乱了,怀着恩怨纠结不知如何清理的烦恼,悄然到了苏州,带着孙贵微服相访,只见小红杜门谢客之处,秋阳满院,人影杳然。在附近托问了好几家人家,都说这李家很怪,平时不与邻居往来,所以是什么时候迁走,迁到什么地方,一概不知。

    万般无奈,陈銮只有去拜访苏州知府,约略道明来意,说是访如此一个旧识,请代为派人查访。官场最重科名,京里的名翰林这样委托,苏州知府答应一定尽力。于是陈銮抱着无穷的希望,与顾皋会齐了,一起沿着运河北上复命。

    到京不久,接着便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仍旧是胡应山。

    “老世侄,我为你千里奔波,做媒做到这样子,凭良心,是至矣尽矣了!喏,”他递过一封信来,“不辱所命!如今看老世侄还有什么推托。”

    接到手里,一看信封,就辨出是他母亲的亲笔。信里说,查家原是旧交,两代交情,这门亲事,还是该做。好在他是兼祧,先娶湘纹,后娶小红,彼此姊妹相称,亦属无妨。同时又叫子早日请假回里,以慰亲心。

    母命难违,至少没有再峻拒的道理。有许多话要跟母亲当面说,无论如何先请省亲假,总是不错的。因此,他这样答复胡应山:“且待我面禀了家母,专函奉复。”

    “好!好!”胡应山说,“一开了年,我到府贺节,面领回话。”

    母命难违,陈銮再也找不出托词来拒绝查家的亲事。但一则小红的恩情铭心刻骨;再则对查百万的余憾犹在,所以提出了这样的条件:第一,将来小红进门,湘纹须尊称她“姊姊”;第二,诰封先赠小红,次赠湘纹。这一来,名为兼祧,略同嫡庶,对湘纹来说是委屈的。可是“大冰”胡应山居然替女家允承了下来。

    吉期定在开春三月三,一过花朝,查百万由水路自江宁发女儿的嫁妆,这件嫁妆值十万两银子,辘轳连江,鼓棹上驶,以查百万的财力,居然请准了两淮盐运使,特派抓盐枭的缉私营护送。陪嫁的除了妙年美婢以外,还有个干瘪老头子,徽州人,是一名朝奉。查百万送了女婿一爿典当。

    然而在陈銮看,这些远不如小红那四百多两银子来得贵重!小红到底哪里去了呢?如果她知道将临的佳期————为查家看不起的陈銮,仍旧娶了查家的女儿,会不会笑他没志气?或者不明内情,只当自己如鼓词上所描写的陈世美、王魁之流,忘恩负义,因而一气寻了短见?

    不会的!倘或小红有此想法,一定会出头理论,本来就定了嫁娶之约,没有人可以阻止她嫁陈銮,除非————

    陈銮惊出一身冷汗,一颗心七上八下,动荡得久久不停。实在事太蹊跷,小红和她的假母,必是遭遇了不测之祸,被劫持幽闭着无法出头;也可能委蜕黄土,今生今世再无见面之日。

    越想越不安,越想越伤心————世间有婚期将至,因为舍不得爹娘,人前背后哭哭啼啼的新娘子,而如今有了个淌眼泪的新郎官!

    “是你!”用秤杆挑开红罗盖头的陈銮,不知自己是眼花还是在梦中,真有不知斯世何世的感觉。

    是小红!那也可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一个新娘子,什么垂头不语羞涩,恍如不知不闻?这个新娘子却盈盈含笑,轩眉扬脸,而且伸出一只手来,要新郎官为她握着,然后问出一句很奇特的话来,“大爷,你知道我姓什么?”

    “你?不是姓李?”

    “不是!”小红答道,“从前姓李,现在姓查!”

    “对!你姓查。不然怎么会是坐了查家的花轿来!”陈銮取下帽子,搔搔头皮说,“可是你怎么会姓了查呢?”

    “说来话长,你先宽了衣。”小红回身喊道,“莺儿!”

    从套房中翩然现身的莺儿,轻倩地笑着:“大爷!不,姑爷,新姑爷!”她跪了下去:“莺儿给新姑爷磕头,贺喜,讨赏!”

    “有赏,有赏,这不在话下。”陈銮拉着莺儿,情急地说,“好妹妹,你们主仆俩不要捉弄我了,快说给我听吧!可知道我找得你们好苦?”

    “眼前不在这里?”莺儿指着小红说,“再也逃不了的,有话不会在鸳鸯枕上好好去说?”

    说着先替陈銮宽去袍褂,服侍小红卸妆,然后为新夫妇铺好了床,悄悄从新房中退了出去。小红嫣然一笑,扣上屈戌,双双入帐。

    鸳鸯枕上,款款密语,才知道当陈銮发觉小红家人去楼空,焦急得不知何以为计之际,小红正安安稳稳住在湘纹的香闺中,做查家的千金小姐————不知是查家门下哪个高明的食客,访闻得有小红赠金于穷途末路的陈銮的这段义行,以及她杜门待嫁、隐身苏州的芳踪,因而献议,由查百万收为螟蛉,作为湘纹的替身,依旧归嫁陈銮。

    “我想这样也很好,”小红说道,“爹爹无女而有女,也保全了府上与查家的两代交情。我呢,总算托足高门,勉强可说,不辱没你探花郎的身份,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妙,妙!”陈銮感动异常,“设此谋者,不亚于陈平的‘奇计’!就是一样不好,何以不先告诉我?”

    “这为了遮人耳目,爹爹不愿人家知道我原来的身份,接我回家时,做得极其秘密————江宁都知道查百万嫁的是亲生爱女,不晓得是李代桃僵的查湘红。”

    “查湘红?”陈銮笑道,“这一段就像跟湘纹是同胞姊妹了。”

    “但愿你这么想!”小红又说,“湘纹姊姊为你抑郁而亡,你也须念着她才好!”

    “自然!生死情谊,都在你一个人身上————”

    这一夜细诉悲欢离合,小红贪听他闱中得意,金殿传胪,不觉东方既白。花烛良宵,竟成虚度!然而这不是什么憾事,地久天长,多的是蜜样的岁月,何争此一夜!

本站推荐:闺门秘术隔帘花影轮盘愤怒的乡村淞隐漫录老舍小说集外集洞冥宝记古欢堂集独手丐杨维桢集

鸳鸯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IT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高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阳并收藏鸳鸯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