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小说网 > 韩昌黎文集校注 > 韩昌黎文集第四卷

韩昌黎文集第四卷

推荐阅读:薇蕨集母亲旷野的呼喊犹及编开市大吉轮盘犯罪本能福尔摩斯大失败中国侦探罗师福天真的幽默家

IT小说网 www.ittxt.com,最快更新韩昌黎文集校注最新章节!

    序

    送陆歙州诗序

    陆傪也。或无“诗”字,或作“送陆员外出刺歙州诗并序”。〔补注〕沈钦韩曰:权德舆陆歙州志云:在途发疡,卒于洛师。

    贞元十八年二月十八日,祠部员外郎陆君出刺歙州,朝廷夙夜之贤,都邑游居之良〔一〕,赍咨涕洟,咸以为不当去。歙,大州也;刺史,尊官也:由郎官而往者,前后相望也。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宣使之所察,歙为富州:宰臣之所荐闻,天子之所选用,其不轻而重也较然矣。如是而赍咨涕洟以为不当去者:陆君之道行乎朝廷,则天下望其赐;刺一州,则专而不能咸〔二〕;先一州而后天下,岂吾君与吾相之心哉〔三〕?于是昌黎 韩愈道愿留者之心泄其思,作诗曰:

    〔一〕“居”,一作“从”。

    〔二〕或作“或”而属下句。方从阁本作“咸而”,属上句。今按:庄子有“周遍咸”之语,方本得之。

    〔三〕“先”上,诸本有“谓”字。方从阁本云:杭本讹“咸”作“或”,然尚无“谓”字,蜀本始作“或为”,今本易“为”作“谓”,讹转甚也。

    我衣之华兮,我佩之光〔一〕,陆君之去兮,谁与翱翔〔二〕。敛此大惠兮,施于一州;今其去矣,胡不为留?我作此诗,歌于逵道;无疾其驱,天子有诏。

    〔一〕“华”,一作“美”。

    〔二〕诸本如此。方从阁、杭本“光翔”下皆有“兮”字;“去”下无“兮”字。今按:古诗赋有句句用韵及语助者,赓歌是也;有隔句用韵及“兮”,而“兮”在上句之末,韵在下句之末者,骚经是也;有隔句用韵,而上句不韵不“兮”,下句押韵有“兮”者,橘颂之类是也。今此诗方本若用赓歌之例,则“华”、“光”有“兮”而不韵,其“去”字一句又并无也。若用骚经之例,则“光”、“翔”当用韵,而不当有“兮”,“华”虽可以有“兮”,而“去”复不可以无“兮”也。若用橘颂之例,则下三句为合,而首句不当有“兮”也。韩公深于骚者,不应如此。盖方所从之本失之也。今定从诸本,以骚经及贾谊吊屈首章为例。若欲以橘颂为例,则止去方本首句一“兮”字,尤为简便。但无此本,不敢以意创耳。〔补注〕曾国藩曰:洒然而来。

    送孟东野序

    据集贞元十九年与陈给事书云:“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此序吕汲公以为是年作。序云:“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时东野为溧阳尉云。〔补注〕何焯曰:句法虽似考工,然波澜要似庄子。刘大櫆曰:雄奇创辟,横绝古今。张裕钊曰:仪礼之细谨,考工之峭宕,惟此与画记与之相肖。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一〕!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二〕;是故以鸟鸣春〔三〕,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四〕,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五〕!

    〔一〕“为”,一作“有”。〔补注〕按:以上“不得其平则鸣”,此鸣之一例也。

    〔二〕〔补注〕张裕钊曰:奇宕。

    〔三〕“鸟”下,阁本有“兽”字,非是。

    〔四〕“敚”,古“夺”字,或作“夺”。

    〔五〕〔补注〕按:以上“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此鸣之又一例也。其读曰:岂言四时之运行,岂必有不得其平者乎?此正破前段之说,以下遂二义并举,说者往往失之。事文类聚有曰:“公云物不得其平则鸣,然其云咎陶、禹、伊、周鸣国家之盛,非所谓不得其平者也。”是知其一说而不知其又有一说,故有此疑。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一〕,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二〕。其在唐 虞,咎陶 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三〕;夔弗能以文辞鸣〔四〕,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 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五〕。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 孟轲 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 墨翟 管夷吾 晏婴 老聃 申不害 韩非 昚到〔六〕田骈 邹衍 尸佼 孙武 张仪 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七〕。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 相如 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 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八〕;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九〕,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一〇〕?

    〔一〕方从阁、杭、蜀本去“又”字,而取下句“尤”字足成一句。不成文理。

    〔二〕按:上文已再言“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矣,则此又言“人声之精者为言,而文词又其精者”,故“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又”字、“尤”字正是关键血脉首尾相应处,方以三本之误,遂去“又”字而以“尤”字属上句,不唯此句不成文理,又使此篇语无次第,其误尤甚。今悉正之。

    〔三〕“在”下,或有“于”字。“假”下,或有“之”字。

    〔四〕“弗”,或作“不”,而无“能”字。

    〔五〕“辞”,或作“说”,下或有“于楚”二字。庄子,蒙人。蒙,梁地也。且辞楚威王之聘,未尝仕于楚也。

    〔六〕昚到在申、韩前,申、韩称之,有书四十二篇。“昚”,古“慎”字。

    〔七〕〔补注〕陈景云曰:尸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逃入蜀。见班志。

    〔八〕“其下”,方无“其”字。“然亦未尝绝也”,诸本皆有此句,方从阁本删去。今按:有此一句,文意乃足,阁本脱也。

    〔九〕“善”下,或有“鸣”字。“浮”,方从诸本作“淳”,唯蜀本及文苑作“浮”。今按:此数句皆言魏、晋以下文章之病,不应用“淳”字以美之。诸本皆误。“数以急”、“弛以肆”二句,诸本皆如此,方从谢本删去二“以”字。今按:自“其声”至此四句,当为一列。其第二第四句,古本偶皆脱一字,而方必从之,遂使句之短长参差不齐,而不可读,正与上李巽书相似。其意以为必如是而后为古,而不知所谓古者不在是也。

    〔一〇〕诸本如此,方从阁本以“乱”为“词”,又从阁、杭本删去“将天”以下十九字。今按:方本极无理,盖因“乱”而误为“辞”,又因“辞”而转作“词”耳。今当改“词”为“乱”,又补十九字,文意乃足。〔补注〕张裕钊曰:奇荡处超迈无前,意态横溢,可想其笔力之雄。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 苏源明 元结 李白 杜甫 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 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 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一〕。从吾游者,李翱 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二〕,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三〕。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一〕“魏晋”,方作“晋魏”;或无“古”字;“氏矣”,方从阁本无此二字:皆非是。

    〔二〕或无“信”字,或作“善鸣”,皆非是。左传云:“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公虽未必用此语,然亦偶合也。

    〔三〕阁、杭、蜀、苑“则”下有“有”字,非是。若果有“有”字,即“天”下当有“者”字,更详之。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一〕。

    〔一〕“释”,或作“怿”,“然者”或作“者然”,云:顾命:“王不怿。”或作“不释”,“释”,犹开释也。按:嘉祐本作“不释然者”,其语本出庄子,或本皆误也。“以解”,或无“以”字,非是。

    送许郢州序

    或作“送许使君刺郢州序”,仍注“仲舆”二字,或作“志雍”。樊云:志雍 贞元九年进士。时于頔节制山南东道,郢于山南为属邑,是时頔敛民方急,公因志雍之行,序以规之。公贞元十八年上于頔书,故云“愈尝以书自通于于公頔”。此序十九年作也。〔补注〕陈景云曰:郢州字叔载,仲舆乃名也。志雍,郢州子。归有光曰:于頔赋敛苛急,故托文讽谏。

    愈尝以书自通于于公,累数百言〔一〕。其大要言:先达之士,得人而托之〔二〕,则道德彰而名问流〔三〕;后进之士,得人而托之,则事业显而爵位通。下有矜乎能,上有矜乎位,虽恒相求而喜不相遇〔四〕。于公不以其言为不可,复书曰:“足下之言是也。”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五〕,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是非忠乎君而乐乎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者乎?愈虽不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谓之知己,恒矜而诵之。情已至而事不从〔六〕,小人之所不为也;故于使君之行,道刺史之事,以为于公赠。

    〔一〕“公”下,或有“頔”字。

    〔二〕“要”下,或有“也”字。

    〔三〕“问”,或作“闻”。

    〔四〕诸本无“喜”字,方从阁、杭、蜀、苑,得之。〔补注〕方苞曰:“喜”应作“苦”。陈景云曰:文章轨范无“喜”字。

    〔五〕“世”下,或有“出群”字。

    〔六〕“事不从”,谓不能卒言之也。

    凡天下之事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为刺史者恒私于其民,不以实应乎府〔一〕;为观察使者恒急于其赋,不以情信乎州?繇是刺史不安其官〔二〕,观察使不得其政,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三〕,其不去为盗也亦幸矣。诚使刺史不私于其民,观察使不急于其赋〔四〕,刺史曰,吾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惠不可以独厚;观察使亦曰,某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敛不可以独急〔五〕:如是而政不均、令不行者,未之有也。其前之言者,于公既已信而行之矣〔六〕;今之言者,其有不信乎?县之于州,犹州之于府也。有以事乎上,有以临乎下,同则成,异则败者皆然也。非使君之贤,其谁能信之〔七〕?

    〔一〕谓观察府。

    〔二〕“繇”,一作“县”。

    〔三〕“赋”,或作“怒”,非是。

    〔四〕或无下“其”字。

    〔五〕或无“以”字。

    〔六〕“前”下,或无“之”字,非是。“既”,一作“即”。

    〔七〕“信”,或作“从”,非是。

    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赠行,不以颂而以规。

    送窦从事序

    窦平,贞元五年登进士第。

    逾瓯 闽而南,皆百越之地〔一〕,于天文,其次星纪,其星牵牛。连山隔其阴,钜海敌其阳〔二〕,是维岛居卉服之民,风气之殊,著自古昔〔三〕。

    〔一〕“瓯”,或作“越”,以下文重出“越”字考之,非是。或无“瓯”字,亦非。“越”或作“粤”。

    〔二〕“敌”,一作“歊”,气上烝也。方从阁、苑作“敲”,云:“敲”,横擿也。谓钜海敲荡其南也。今按:“敲”,微扣也。字书训以横擿,而汉书注又训“擿”为发动,盖不以杖末奋击,但以杖身微扣而发动之,所谓横擿也。海之为物最钜,其所震荡,岂微扣之谓邪?阁本盖误,而方必为曲说以附之,殊不可晓。作“歊”亦非是,但当作“敌”,乃当抵对捍之意,与上句“隔”字正相对也。〔补注〕陈景云曰:“敌”,南宋本作“敞”,为“长海敞其阳”,谓越地之南,风气宣泄太甚也。上句“山隔其阴”,则谓越北风气与中原否阂不通也,故下云“风气之殊自古昔”。

    〔三〕“维”,一作“皆”,“岛”作“鸟”,“居”作“夷”。“气”,阁、蜀本作“俗”。今按:“岛居卉服”,已见其民俗之陋,因又言此以见其风气之恶,自是两事;故下文云:“民俗既迁,风气亦随也。”阁、蜀皆误。“古”或作“在”,非是。

    唐之有天下,号令之所加,无异于远近。民俗既迁,风气亦随,雪霜时降,疠疫不兴〔一〕,濒海之饶,固加于初〔二〕;是以人之之南海者,若东西州焉〔三〕。

    〔一〕“疫”,或作“疾”。

    〔二〕或云:“濒”,滨也。篆文无“滨”字,汉志“濒南山,又濒河十郡”,只用“濒”字。“加于”,或作“如其”,非是。

    〔三〕“之之”,诸本无复出“之”字。方从阁、杭、蜀、苑,得之。“若”或作“如”。〔补注〕刘大櫆曰:起得雄直,惟退之有此。张裕钊曰:起势如河之注海,如云出而风驱之,而造意雄坚,无一字懈散,读之但觉腾迈而上耳。吴汝纶曰:平以文士不得志于京师,而远出南海从幕职,故为言此;其意微妙高远,非苟为壮丽也。

    皇帝临天下二十有二年〔一〕,诏工部侍郎赵植为广州刺史〔二〕,尽牧南海之民。署从事扶风窦平〔三〕。平以文辞进。于其行也,其族人殿中侍御史牟〔四〕合东都交游之能文者二十有八人,赋诗以赠之。于是昌黎 韩愈嘉赵南海之能得人,壮从事之答于知我,不惮行之远也〔五〕;又乐贻周之爱其族叔父〔六〕,能合文辞以宠荣之,作送窦从事少府平序。

    〔一〕“临”下,或有“御”字。

    〔二〕贞元十七年,以工部侍郎赵植充岭南节度使。

    〔三〕平,扶风 平陵人。

    〔四〕牟字贻周,为东都留守判官。

    〔五〕“我”,或作“己”。“行之远”,文苑如此。诸本“之”或作“于”,或作“我于行远”,或无“行之”二字,皆非是。

    〔六〕“贻”上,或有“其宗”二字。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水上执兰招魂。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用上巳。时公为四门博士,作此序。〔补注〕茅坤曰:风雅。刘大櫆曰:韩公文往往从头直下,其气甚雄。此篇运辞典雅雍容,而雄直之气自在,足征才力之大。又曰:句脚多用平声,尤奇。曾国藩曰:和雅渊懿,东京遗调。

    与众乐之之谓乐,乐而不失其正〔一〕,又乐之尤也〔二〕。四方无斗争金革之声,京师之人既庶且丰,天子念致理之艰难,乐居安之闲暇,肇置三令节〔三〕,诏公卿群有司,至于其日,率厥官属〔四〕饮酒以乐,所以同其休、宣其和、感其心、成其文者也。

    〔一〕“正”,一作“节”。

    〔二〕“尤”,一作“光”。

    〔三〕旧史云:贞元四年九月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五年正月,诏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此序在贞元壬午癸未间,公为四门博士,其云“肇置三令节”,盖谓德宗朝始置耳。

    〔四〕或无“属”字。

    三月初吉,实惟其时,司业武公〔一〕于是总太学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于祭酒之堂。罇俎既陈,肴羞惟时,斝序行〔二〕,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与与如也〔三〕。有儒一生〔四〕,魁然其形,抱琴而来,历阶以升〔五〕,坐于罇俎之南,鼓有虞氏之南风〔六〕,赓之以文王 宣父之操〔七〕,优游夷愉,广厚高明,追三代之遗音,想舞雩之咏叹,及暮而退,皆充然若有得也〔八〕。武公于是作歌诗以美之,命属官咸作之,命四门博士昌黎 韩愈序之。

    〔一〕下或有“少仪”二字。

    〔二〕一作“有序”。

    〔三〕“与与”,或作“愉愉”,从杭、蜀本,云:诗“我黍与与”,淮南子“善用兵者,陵其与与”,皆音余。今按:论语有此全句。

    〔四〕“儒一”,或作“一儒”。

    〔五〕“以”,或作“而”。

    〔六〕见家语。

    〔七〕见史记孔子学琴于师襄事。〔补注〕沈钦韩曰:见乐记。

    〔八〕“有”下,或有“所”字。

    送齐下第序

    “暭”,或作“曎”,考唐宰相世系表当作“暭”。序云“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镇”,谓齐映也。以世系考之,映兄弟六人,昭、旼、映、暭、照、煦,无有曎者,岂曎后改名暭或煦耶?诸本或作“齐暭”,或作“齐曙”。按登科记:映 大历五年,昭 贞元十五年,暭十九年,煦 元和二年踵登进士第,而曎亡焉。〔补注〕何焯曰左 国之文,最为雄直。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一〕。故上之人行志择谊〔二〕,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三〕。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雠、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四〕。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五〕;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六〕,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七〕。肤受之诉不行于君,巧言之诬不起于人矣。乌虖!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八〕!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九〕,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一〕下或有“也”字,或无“之人”二字,而有“也”字。

    〔二〕或无“故”字“之”字。

    〔三〕阁、杭、蜀、苑无“详”“明”二字。

    〔四〕或无下“而”字,见左氏襄公三年,晋 祁奚请老,举雠、举子事。

    〔五〕或无“敢”字。

    〔六〕“众”下,或皆有“人”字。

    〔七〕“然”,或作“是”。

    〔八〕“乌虖”犹“呜呼”也。古文“於乎”、“乌虖”、“呜呼”皆一义。或作“於是乎”,非是。“为有”,或无“为”字。“为人向道”,诸本皆同,但“向”或作“乡”。阁、苑以“人”为“仁”,殊无文理。盖所谓“人”者,指应举者而言;为之作向道者,谓指引其道路所向,如公之于侯喜 侯云长之徒是已。其作“乡”者,亦音向,与兵书所谓“以乡人为导”者,音义皆不同也。

    〔九〕“其”下,或有“所”字。

    若高阳 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一〕,出藩于南〔二〕,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四〕,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五〕!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一〕“之兄”,或无“之”字。

    〔二〕“于”下,杭、苑有“镇”字,阁本无。今按:齐映以贞元七年由桂管改江西,是时洪州只为江西观察使,至咸通中,乃有“镇南”之号耳。杭、苑皆误。

    〔三〕“其枉”,或作“岂枉”,今从阁、杭、蜀本。

    〔四〕一云“既屈矣”,一作“既不得志矣”。今按:上文曰“我之未至也”,下文曰“我未也”,则此作“至”为是。

    〔五〕“未”下,或有“至”字。

    送陈密序

    〔补注〕曾国藩曰:闲淡有体。

    太学生陈密请于余曰:“密承训于先生,今将归觐其亲,不得朝夕见,愿先生赐之言,密将以为戒〔一〕。密来太学,举明经,累年不获选〔二〕,是弗利于是科也。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三〕,愿先生之张之也。密将以为乡荣。”〔四〕

    〔一〕“觐”,或作“拜”。

    〔二〕“经”下,或有“者”字。“获”下,或有“其”字。

    〔三〕唐制:取士有明经科,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三礼科,贞元五年二月置。

    〔四〕或无“以”字。

    余愧乎其言,遗之言曰:“子之业信习矣,其容信合于礼矣〔一〕;抑吾所见者外也?夫外不足以信内;子诵其文则思其义,习其仪则行其道,则将谓子君子也。爵禄之来也不可辞矣,科宁有利不利邪?”〔二〕

    〔一〕“其”下,或有“仪”字,非是。

    〔二〕“诵其”、“习其”,或并无“其”字。

    送李愿归盘谷序

    此序贞元十七年作,公年才三十四耳。东坡云:“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此序孟州 济原县有石本,其间小有异同。〔补注〕陈景云曰:同时有两李愿:一隐,一为西平王 晟子。刘大櫆曰:极力形容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而隐居之高尚乃见。行文浑浑,藏蓄不露。又曰:兼取偶俪之体,却非偶俪之文,此哲匠之妙用也。恽敬曰:字字有本,句句自造,事事披根,惟退之有此。曾国藩曰:别出蹊径,跌宕自喜。

    太行之阳有盘谷〔一〕,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二〕。

    〔一〕“太行”,山名,在怀州。“阳”,南也。“盘谷”,地名,在孟州 济原县。

    〔二〕“盘”下,诸本皆有“旋”字。洪氏石本杭本同,或作“桓”。樊氏石本阁、蜀、苑删去。今按:石本之不同,说见于后。“友人”,诸本及洪氏石本皆作“友”樊氏石本作“有”。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一〕,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二〕,才畯满前〔三〕,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四〕。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五〕,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六〕。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八〕,口将言而嗫嚅〔九〕,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一〇〕,徼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一一〕

    〔一〕“于”,诸本作“於”,今从石本。

    〔二〕文苑“赏”作“赐”。樊氏石本无此六字。

    〔三〕“畯”,或作“俊”。

    〔四〕“天子”,诸本作“主上”。方从石本。“为”上,诸本有“所”字,方从石本删去,下文“于时者之所为也”同此。

    〔五〕“望远”,诸本如此,石阁、苑作“远望”。

    〔六〕蜀本及洪氏石本“之”作“所”。苑、粹、樊氏石本作“之”。

    〔七〕“与其”下,诸本并有“有”字,方从石本删去。

    〔八〕“趦趄”,上七思切,下七余切。

    〔九〕“嗫嚅”,上之舌切,又而舌切;下女居切,又音如。

    〔一〇〕“秽污”,诸本作“污秽”,今用石本改。“不羞”,一本作“弗羞”。“辟”,石本作“法”。

    〔一一〕〔补注〕张裕钊曰:含蕴无尽。

    昌黎 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一〕。盘之泉,可濯可沿〔二〕。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三〕;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四〕。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五〕;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一〕诸本作“惟子之稼”,今从石、阁如此。

    〔二〕石、阁、杭本“沿”作“湘”,方从蜀本云:洪庆善以为作“湘”者,石本磨灭,以阁本意之也;然此文自“如往而复”以上,皆二语一韵,以“稼”叶“土”,此类固多;以“容”叶“深”,以诗 七月、易 恒卦卜象考之,亦合古韵;独“湘”不可与“泉”叶。按公论语笔解。以“浴于沂”作“沿于沂”,政与此“沿”同义,今只以“沿”为正。今按:方以古韵为据,舍所信之石杭、阁本而去“湘”从“沿”,其说当矣。然必以笔解为说,又似太拘。今世所传笔解,盖未必韩公真本也。又按:洪庆善云:“石本在济源 张端家,皆缺裂不全,惟‘可濯可湘’一句甚明。”又与方引洪氏磨灭之说不同,不知何故,姑记之以俟知者。然其大归,只为从“湘”字耳,政使实然,亦不足取,其说详于下条云。或曰:“湘”字考之说文,云“烹”也。诗 采:“于以湘之。”从“湘”为正。

    〔三〕“殃”,方从洪校石本作“央”,又云:樊本只作“殃”,然阁、杭、蜀本皆作“央”。王逸注离骚云:“央,尽也,已也。”方又云:“此文如‘丛’作‘藂’、‘俊’作‘畯’、‘时’作‘旹’,皆石本字也。”今按:作“殃”于义为得。又按:此篇诸校本多从石本,而樊、洪两石已自不同,未知孰是?其有同者,亦或无理,未可尽信。按欧公集古跋尾云:“盘谷序石本,贞元中所刻,以集本校之,或小不同,疑刻石误。然以其当时之物,姑存之以为佳玩,其小失不足校也。”详公此言,最为通论。近世论者专以石本为正,如水门记、溪堂诗,予已论之,南海庙、刘统军碑之类亦然,其谬可考而知也。

    〔四〕“禁”,或作“御”。

    〔五〕“则”,或作“且”。

    送牛堪序

    此篇或在后卷之首,阁、杭、蜀本置此。公时为四门博士,堪为太学生,在贞元十九年云。

    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登第于有司者,去民亩而就吏禄,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常常有之,其为获也亦大矣。

    〔一〕〔补注〕沈钦韩曰:六典注云:“经注兼举。”按:汉法亦兼治章句。

    然吾未尝闻有登第于有司而进谢于其门者〔一〕,岂有司之待之也,抑以公不以情〔二〕?举者之望于有司也,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则为私乎?抑无乃人事之未思,或者不能举其礼乎?若牛堪者,思虑足以及之,材质足以行之,而又不闻其往者,其将有以哉〔三〕!违众而求识〔四〕,立奇而取名,非堪心之所存也。由是而观之,若堪之用心,其至于大官也不为幸矣〔五〕!

    〔一〕“门”上,或无“其”字。

    〔二〕“抑”,一作“御”,一无“抑”字。

    〔三〕或无“将”字。

    〔四〕“众”,一作“俗”。

    〔五〕“于”,一作“为”。

    堪,太学生也;余,博士也。博士师属也,于其登第而归,将荣于其乡也,能无说乎?

    送董邵南序

    邵南,寿州 安丰人,举进士不得志,去游河北,公作此送之。公诗有嗟哉董生行,亦为邵南作也。“南”下,或有“游河北”三字。〔补注〕刘大櫆曰:退之以雄奇胜,独此篇及送王含序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不可及。曾国藩曰:沈郁往复,去肤存液。

    燕 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 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一〕?

    〔一〕“性”下,一有“情”字。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一〕。董生勉乎哉!

    〔一〕“于古”,阁作“于吾”云,或作“闻”,而无“邪”字。今按:篇首云:“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诸本作“古所云”,语乃相应,作“吾所闻”,犹为近之,而语势已微舛矣。若曰“吾所云”,则都无来历,不成文字,必是谬误无疑也。然此篇言燕、赵之士仁义出于其性,乃故反其词,以深讥其不臣而习乱之意;故其卒章又为道上威德,以警动而招徕之,其旨微矣。读者详之。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二〕?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三〕!

    〔一〕乐毅去燕之赵,赵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张华云:望诸君家在邯郸西数里。

    〔二〕荆轲至燕,爱燕之屠狗者高渐离,日饮燕市,酒酣,歌于市中。

    〔三〕〔补注〕张裕钊曰:寄兴无端,如此乃可谓之妙远不测。

    赠崔复州序

    公此序大概与送许郢州之意同。郢、复在唐皆隶山南东道,两序皆言于公 頔,又皆言民穷敛急,意必有所属也。頔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云。

    有地数百里,趋走之吏,自长史司马已下数十人〔一〕;其禄足以仁其三族及其朋友故旧;乐乎心,则一境之人喜;不乐乎心,则一境之人惧:丈夫官至刺史亦荣矣〔二〕!

    〔一〕长史、司马,刺史之佐。唐制,每州刺史而下,长史一人,司马一人。

    〔二〕“丈”上,或有“大”字。

    虽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一〕,苟有不得其所〔二〕,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能自辨于县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三〕?由是刺史有所不闻,小民有所不宣。赋有常而民产无恒,水旱疠疫之不期,民之丰约悬于州,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四〕!

    〔一〕〔补注〕张裕钊曰:折。

    〔二〕或无“苟有”二字,或无“有”字。

    〔三〕〔补注〕张裕钊曰:作数层顿跌。

    〔四〕“州”,或作“前”;“县”下,或有复出“县”字:皆非是。

    崔君为复州,其连帅则于公。崔君之仁足以苏复人〔一〕,于公之贤足以庸崔君:有刺史之荣而无其难为者,将在于此乎?

    〔一〕“崔君之仁”上,或有“愈以为”三字。

    愈尝辱于公之知,而旧游于崔君,庆复人之将蒙其休泽也,于是乎言。

    赠张童子序

    “子”下或有“兵曹”字,唐制有“童子科”,公此序甚备,公贞元八年陆贽门下及第,童子时亦升于礼部,故谓俱陆公之门人。〔补注〕唐顺之曰:止是科举常事,而叙得何等顿挫。曾国藩曰:前半志选举,疏健;夜半勖童子,简宕。

    天下之以明二经举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有司者总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能在是选者,厥惟艰哉!二经章句,仅数十万言————其传注在外————皆诵之,又约知其大说〔一〕,繇是举者,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三千之数,而升于礼部矣;又或远至十余年然后与乎二百之数,而进于吏部矣:班白之老半焉〔二〕。昏塞不能及者,皆不在是限,有终身不得与者焉。

    〔一〕或无“大”字。

    〔二〕“之老”二字,或作“者”。

    张童子生九年,自州县达礼部,一举而进立于二百之列〔一〕;又二年,益通二经。有司复上其事,繇是拜卫兵曹之命〔二〕。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童子请于其官之长,随父而宁母。岁八月,自京师道陕南至虢东及洛师,北过大河之阳,九月始来及郑〔三〕。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饩赂〔四〕,或作歌诗以嘉童子,童子亦荣矣!

    〔一〕“百”下,或有“人”字。

    〔二〕“卫”,谓左右卫。“兵曹”,谓兵曹参军。

    〔三〕“洛师”,或作“洛阳”。“及郑”,或作“反郑”云。此序疑作于郑。序云“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是童子以贞元八年升于礼部,又二年拜卫兵曹,盖十年也。公十年曾往河阳省坟墓,见祭老成文,序当作于此时,童子岂或郑人邪?今按:“反”字诸本多作“及”字,盖自洛东出便可至郑,今以北过河阳,故九月始及郑,童子未必为郑人也。

    〔四〕“闻”或作“文”。“五都”:当谓雍、陕、虢、蒲、洛。“群吏”,从以阁、苑本定。蜀本讹作“郡吏”,今本并讹“吏”为“县”,其失远矣。

    虽然,愈将进童子于道,使人谓童子求益者,非欲速成者。夫少之与长也异观〔一〕:少之时,人惟童子之异;及其长也,将责成人之礼焉〔二〕。成人之礼,非尽于童子所能而已也,然则童子宜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可也!

    〔一〕“与”,或作“于”。

    〔二〕“礼”上,或无“之”字。

    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也。慕回 路二子之相请赠与处也,故有以赠童子〔一〕。

    〔一〕“与处”上,或有“出”字,非是。礼檀弓:子路去鲁,谓颜子曰:“何以赠我?”颜子请曰:“何以处我?”义不当有“出”字也。

    送浮屠文畅师序

    公时为四门博士作。后有诗送文畅师北游,其略云:“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谓僧当少安,草序颇排讦。”盖谓此也。〔补注〕唐顺之曰:开阖宛转,真如走盘之珠,此天地有数文字。通篇一直说,而前后照应在其中。梅曾亮曰:公于生人立命之理,了然于心,故言无枝叶如此。曾国藩曰:立言有本,故真气充溢,历久常新。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一〕,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二〕,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一〕“儒名”,或作“名儒”,非是。

    〔二〕“之名”,或作“其名”。“而是”,或作“则是”。

    浮屠师文畅喜文章〔一〕,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搢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二〕。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 宗元为之请。解其装〔三〕,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四〕;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五〕。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六〕;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七〕,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八〕,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九〕。

    〔一〕或无“浮屠师”三字。“喜”下或有“为”字。

    〔二〕“歌”,或作“哥”。

    〔三〕“请”,或作“序”。

    〔四〕“所”下,或无“得”字。

    〔五〕“告”下,或无“之”字。

    〔六〕“事为”,或作“礼乐”。“心”下,或有“必”字。

    〔七〕“行”上,或有“所以”字。

    〔八〕“江河”,或作“河江”。

    〔九〕“渎告之”,或无“渎”“之”二字。“告”,工毒切。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一〕,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二〕。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文 武以是传之周公 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三〕?夫鸟俛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四〕;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五〕?

    〔一〕“粒”,或作“谷”。

    〔二〕“大”,或作“过”。“大乎”,或作“过于”。“正”,或作“大”。

    〔三〕“为”下,或有“之”字。

    〔四〕“脱”,或作“免”。

    〔五〕〔补注〕张裕钊曰:深婉。又曰:此文所谓“醇乎醇者”也。缀此一段,便尔奇特;然要止是切中要害处。故理至而文自奇。舍理而求奇,不知文者也。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一〕。余既重柳请〔二〕,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一〕“不为”上,或无“而”字。“为”下,或有“之”字。“悦”,或作“惑”。“弱”,或作“溺”。“告人”,或作“告之”。

    〔二〕“请”,或作“诗”,非是。

    送杨支使序

    或作“送杨八弟支使归府”。贞元十八年九月,以太常少卿杨凭为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凭奏辟仪之为观察支使。此序乃贞元二十年公在阳山作。

    愈在京师时,尝闻当今藩翰之宾客惟宣州为多贤〔一〕。与之游者二人:陇西 李博、清河 崔群〔二〕。群与博之为人吾知之:道不行于主人〔三〕,与之处者非其类,虽有享之以季氏之富,不一日留也。以群博论之,凡在宣州之幕下者,虽不尽与之游〔四〕,皆可信而得其为人矣。愈未尝至宣州,而乐颂其主人之贤者,以其取人信之也。

    〔一〕“尝”,或作“常”。

    〔二〕“二人”下,或有“为”字。

    〔三〕或无“于”字;“于”下,或有“其”字。

    〔四〕“尽”,或作“得”,或别有“得”字在“尽”字下。

    今中丞之在朝〔一〕,愈日侍言于门下,其来而镇兹土也〔二〕,有问湖南之宾客者,愈曰:知其客可以信其主者,宣州也;知其主可以信其客者,湖南也。去年冬,奉诏为邑于阳山〔三〕,然后得谒湖南之宾客于幕下,于是知前之信之也不失矣。及仪之之来也,闻其言而见其行,则向之所谓群与博者,吾何先后焉?仪之智足以造谋,材足以立事,忠足以勤上,惠足以存下〔四〕;而又侈之以诗 书六艺之学,先圣贤之德音〔五〕以成其文、以辅其质,宜乎从事于是府而流声实于天朝也。

    〔一〕“中丞”乃杨凭也。

    〔二〕“而镇”,或无“而”字,“镇”或作“领”。

    〔三〕贞元十九年十二月,公贬连州 阳山令。

    〔四〕本或无“于是知”以下十七字,一本并无“闻其言而见其行”七字,方从阁、杭本,“幕”下即云“及支使之来也,闻其言而见其行;是知前之信之也不失矣,支使智足以造谋”。今按:此数本互有得失,而方尤疏略,独今所定详密有序,且及群 博,乃与上文相应。

    〔五〕“贤”,或作“人”。

    夫乐道人之善以勤其归者,乃吾之心也〔一〕;谓我为邑长于斯而媚夫人云者,不知言者也。工乎诗者,歌以系之。

    〔一〕“勤”,或作“劝”。“心也”下,一有“非文则不能”五字。

    送何坚序

    “坚”下,本或有“归道州”字。〔补注〕曾国藩曰:前半磊落而含游戏之声,收复奇情幻出,读之但觉狡狯不测。

    何于韩同姓为近〔一〕;坚以进士举,于吾为同业;其在太学也,吾为博士〔二〕,坚为生,生、博士为同道〔三〕;其识坚也十年,为故人。同姓而近也,同业也,同道也,故人也,于其不得愿而归〔四〕,其可以无言邪?

    〔一〕“于”,或作“与”。按何氏出周成王母弟唐叔虞后,十一代孙食采于韩,为列侯,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居江 淮,晋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补注〕沈钦韩曰:容斋随笔:唐韵云:江 淮间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

    〔二〕公时为四门博士。

    〔三〕“生博士”,或作“生与博士”。

    〔四〕“不”上,或有“志”字。

    坚,道州人,道之守阳公贤也〔一〕;道于湖南为属州,湖南 杨公又贤也〔二〕;坚为民,坚又贤也。湖南得道为属,道得坚为民,坚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阳公之令,道亦唱其县与其比州服杨公之令〔三〕。吾闻鸟有凤者,恒出于有道之国。当汉时,黄霸为颍川,是鸟实集而鸣焉〔四〕。若史可信〔五〕,坚归,吾将贺其见凤而闻其鸣也已〔六〕。

    〔一〕或无“贤”字。贞元十五年九月,以国子司业阳城为道州刺史。

    〔二〕贞元十八年九月,以太常少卿杨凭为湖南观察使。或无“湖南”“又”字,“杨”作“阳”,皆非是。

    〔三〕“杨”,或作“阳”,非是。

    〔四〕“川”下,或有“守”字。“是鸟”,或作“是凤鸟也”。

    〔五〕“史”,或作“使”。

    〔六〕或无“已”字。

    送廖道士序

    公永贞元年自阳山徙掾江陵,道衡山而作。〔补注〕刘大櫆曰:此文如黑云漫空,疾风迅雷,甚雨骤至,电光闪闪,顷刻尽扫阴霾,皎然日出,文境奇绝。

    五岳于中州,衡山最远〔一〕;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数〔二〕,独衡为宗〔三〕:最远而独为宗,其神必灵。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四〕;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五〕,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六〕。气之所穷,盛而不过〔七〕,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八〕。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九〕,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白金冰银丹砂石英钟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材,不能独当也〔一〇〕;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而吾又未见也:其无乃迷惑溺没于老佛之学而不出邪〔一一〕?

    〔一〕衡,南岳也。

    〔二〕或无“之”字。

    〔三〕“衡”下,或有“山”字。

    〔四〕或无“峻水清而益”五字,非是。“驶”,或作“”,音快。

    〔五〕“测”,如周礼“测土深”之“测”,或作“侧”,下别有“南”字,皆非是。

    〔六〕“州”下,或有“之”字。

    〔七〕或无“盛”字。

    〔八〕选“虬龙腾骧以蜿蟺”。“蜿”,蜒也。“蟺”,蚯蚓也。“扶舆”,相如子虚赋:“扶舆猗靡。”“磅礴”,庄子“将磅礴万物以为一”。注:“磅礴,犹混同也。”“蜿”,于元切,又音宛。“蟺”,市衍切,又音善。“磅”,音旁。“礴”,音薄。〔补注〕姚范曰:相如赋张揖注:“扶持楚王之车舆也。”按:挚虞思游赋:“乘云车,电鞭之,扶舆委蛇。”似“抉舆”非如张揖之解。

    〔九〕“郁”上,或无“而”字。

    〔一〇〕或无“英”及“橘柚之包”五字。“当”下,或有“奇”字。非是。〔补注〕张裕钊云:喷薄雄肆。张裕钊曰:“白金”云云是插笔,与对禹问体格不同,而用笔则一。

    〔一一〕“学”,或作“教”。

    寥师 郴民,而学于衡山,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一〕?廖师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与游;访之而不吾告,何也?于其别,申以问之〔二〕。

    〔一〕“迷”下,或有“惑没”字。

    〔二〕〔补注〕曾国藩曰:磊落而迷离,收处绝诡变。

    送王秀才序

    或作“进士王含”。〔补注〕刘大櫆曰:含蓄深婉近子长。曾国藩曰:淡折夷犹,风神绝远。

    吾少时读醉乡记〔一〕,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二〕?及读阮籍 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三〕,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四〕。若颜氏子操瓢与箪〔五〕,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六〕: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麹蘖之托而昏冥之逃邪〔七〕?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八〕!

    〔一〕王绩字无功,隋末大儒通之弟也,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含,其子孙也。序云“建中初,天子嗣位”,当作于德宗之世,次前后篇,当贞元二十年云。

    〔二〕〔补注〕张裕钊曰:此与公它文有刚柔之别,然空中起步,其来无端,则一也。又曰:转折处,宜细玩。

    〔三〕“乃”上,或有“然后”字。

    〔四〕“或”,或作“不”,或无“发”字。〔补注〕“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一句,原本无,据别本校补。

    〔五〕一云“颜氏之子,操瓢与箪食”,或无“子”字。

    〔六〕〔补注〕沈钦韩曰:庄子让王篇“曾子曳蹝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七〕“何”下或有“事”字。

    〔八〕〔补注〕沈钦韩曰:韩公知道处。张裕钊曰:拗一笔,截处。“为”字疑衍。

    建中初,天子嗣位〔一〕,有意贞观 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二〕。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三〕,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与之饮酒〔四〕。

    〔一〕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十五年正月改元建中。

    〔二〕“廷”上,或有“朝”字。

    〔三〕或无“又”字。

    〔四〕“其世”,或作“于世”。“于其”,或作“于是”。

    送孟秀才序

    或注“琯”字,元和五年,刑部侍郎崔枢知举,试洪钟待撞赋,孟琯中第,唐书 艺文志有琯岭南异物志一卷,其岭南人欤?据序云:“今年秋,见孟氏子于郴,其十月,吾道于衡 潭以之荆。”此永贞元年十月作。“琯”,古满切。〔补注〕曾国藩曰:叙述絜,训词当。

    今年秋,见孟氏子琯于郴,年甚少,礼甚度〔一〕,手其文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二〕。其十月,吾道于衡 潭以之荆,累累见孟氏子焉,其所与偕尽善人长者,吾益以奇之〔三〕。今将去是而随举于京师,虽不有请,犹将强而授之以就其志〔四〕,况其请之烦邪?

    〔一〕“度”,或作“修”。

    〔二〕“识”,音志。“矣”,或作“也”。

    〔三〕“吾益”,或作“余益”。

    〔四〕“强而”,或作“强有”,非是。

    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苟如是,其于高爵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邪?

    送陈秀才彤序

    公贞元十九年冬自御史出为阳山令,过潭州,见陈彤于杨湖南门下,永贞元年,徙掾江陵,送彤举进士,彤后以元和十三年登第。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一〕;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一〕“非以”,或无“以”字。

    颍川 陈彤始吾见之杨湖南门下〔一〕,颀然其长〔二〕,薰然其和。吾目其貌,耳其言,因以得其为人;及其久也,果若不可及。夫湖南之于人,不轻以事接;争名者之于艺,不可以虚屈:吾见湖南之礼有加,而同进之士交誉也,又以信吾信之不失也。如是而又问焉以质其学,策焉以考其文〔三〕,则何信之有〔四〕?故吾不征于陈〔五〕,而陈亦不出于我,此岂非古人所谓“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者类邪〔六〕?

    〔一〕谓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杨凭也。“之”下,或有“于”字。

    〔二〕“颀”,音祈。

    〔三〕时公为考官。

    〔四〕诸本“何”下有“不”字。旧读此序尝怪“则何不信之有”以下,文意断绝不相承应,每窃疑之。后见谢氏手校真本,卷首用建炎奉使之印,末有题字,云:用陈无己所传欧公定本雠正,乃删去此一“不”字,初亦未晓其意,徐而读之,方觉此字之为碍,去之而后一篇之血脉始复通贯,因得释去旧疑。尝谓此于韩集最为有功,但诸本既皆不及,方据谢本为多,而亦独遗此字,岂亦不尝见其真本耶?尝以告之,又不见信,故今特删“不”字,而复详著其说云。〔补注〕曾国藩曰:只此一意,再作往复,亦复傲兀自喜。

    〔五〕“吾”,一作“余”,下同。

    〔六〕〔补注〕沈钦韩曰: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语。

    凡吾从事于斯也久,未见举进士有如陈生而不如志者〔一〕,于其行,姑以是赠之。

    〔一〕“志”上,或有“其”字。今从阁本。

    送王秀才序

    或作“王埙”。〔补注〕方苞曰:北宋诸家皆得退之之一体,此序渊雅古厚,其支流与子固为近。刘大櫆曰:韩公序文,扫除枝叶,体简辞足。曾国藩曰:读古人书而能辨其正伪醇疵,是谓知言。孟子以下,程朱有此识量。张裕钊曰:其渊厚,子固能得之;其朴老简峻,则不及也。

    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一〕,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二〕。

    〔一〕或无“为”字。“大而”下,或有“其”字。

    〔二〕方从阁本作“引”。今按以“分”为“引”,盖草书之误;然幸有他本可证,方乃不取,而独信其误,何哉?

    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一〕,喜称子方之为人。荀卿之书〔二〕,语圣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业不传,惟太史公书弟子传有姓名字,曰臂子弓,子弓受易于商瞿〔三〕。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四〕,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吾少而乐观焉〔五〕。

    〔一〕“故”下,或有“庄”字。

    〔二〕“卿”下,或无“之”字。

    〔三〕“名字”,或作“名耳”。或云:子弓,史记作子弘,汉书作子弓。又云:商瞿授子庸,子庸授子弓。传授之序,与此不同。“”,音寒。“瞿”,音渠。

    〔四〕“书”上,或有“师”字,非是。

    〔五〕“吾”,或作“余”。

    太原 王埙示予所为文,好举孟子之所道者;与之言,信悦孟子而屡赞其文辞。夫沿河而下,苟不止,虽有迟疾〔一〕,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也,虽疾不止,终莫幸而至焉〔二〕。故学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杨 墨 老 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今埙之所由,既几于知道;如又得其船与楫,知沿而不止,呜呼,其可量也哉!

    〔一〕“疾”,或作“疾迟”。

    〔二〕“幸”,或作“得”。

    荆潭唱和诗序

    此谓裴均、杨凭。唐艺文志有裴均荆潭唱和集一卷,诸本作“裴垍”,非也。均字君齐,贞元十九年五月为荆南节度使,凭十八年九月为湖南观察使。荆即荆南,潭即湖南也。公以永贞元年佐均为江陵法曹,详见外集 河南同官记。〔补注〕刘大櫆曰:言议甚简,而雄直之气郁勃行间。

    从事有示愈以荆潭酬唱诗者,愈既受以卒业〔一〕,因仰而言曰:

    〔一〕或作“集”,或云“卒业”。字见汉 楚元王传。

    夫和平之音淡薄〔一〕,而愁思之声要妙;谨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二〕,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今仆射裴公开镇蛮荆〔三〕,统郡惟九〔四〕;常侍杨公领湖之南壤地二千里〔五〕: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六〕,信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属而和之〔七〕,苟在编者咸可观也〔八〕,宜乎施之乐章,纪诸册书。

    〔一〕“之音”,或作“者之语”,非是。

    〔二〕“至若”,或作“若至”。“气满志得”,或作“气得志满”。

    〔三〕或无“仆射裴”三字。

    〔四〕荆南管夔、忠、万、沣、朗、涪、峡、江陵九郡也。〔补注〕沈钦韩曰:江陵即节度使治所,不足九郡之数。按:寰宇记有归州,通荆州为九也。

    〔五〕“之南”,或作“南之”,或无“之”字。

    〔六〕“鬼神”,或作“神鬼”。

    〔七〕“属”,音蜀,吏属,之欲切。

    〔八〕“在”,或作“有”,非是。

    从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一〕,书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一〕“公”谓裴均。

    送幽州李端公序

    李益时佐幽州 刘济幕。今相国,李藩也。公因益来东都,序以送之,盖勉其归使为济言,率先来觐,奉职如开元时也。〔补注〕陈景云曰:唐人称御史为“端公”。虞集曰:命意高,结体奇,絜提从天降。方苞曰:句法皆学三礼,与史记不类。储欣曰:立言无裨世道,文虽奇不足尚也。读此及送董序,公之言所以奇而益纯,久而益尊。刘大櫆曰:讽司徒以来觐奉职,而运词简古浓丽。曾国藩曰:骨峻上而词瑰伟,极用意之作。张裕钊曰:用意高妙,造言瑰奇,可见下笔时经营措注,摆落一切。又曰:体制字法皆仿三传 三礼,而鹿门以为描画得史记之髓,误矣。

    元年,今相国李公为吏部员外郎〔一〕,愈尝与偕朝〔二〕,道语幽州司徒公之贤〔三〕,曰:某前年被诏告礼幽州〔四〕,入其地,迓劳之使里至〔五〕,每进益恭。及郊,司徒公红帓首、鞾袴、握刀,左右杂佩〔六〕,弓服〔七〕,矢插房〔八〕,俯立迎道左〔九〕。某礼辞曰:“公天子之宰,礼不可如是。”及府又以其服即事,某又曰:“公三公,不可以将服承命。”卒不得辞〔一〇〕。上堂即客阶〔一一〕,坐必东向。

    〔一〕“年”下,或有“春”字。洪玉父云:是年春,公犹在江陵,安得有“偕朝道语”?

    〔二〕元年六月,公始自江陵召为国子博士。

    〔三〕贞元二十一年三月,济检校司徒。

    〔四〕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崩,以藩为告哀使,故至幽州。

    〔五〕“里”,或作“累”,或作“狭”。

    〔六〕“帓”,或作“帕”。“鞾”,或作“靴”。方从杭本“刀”下有“在”字,而读连下文“左”字为句。谢本又校作“在右”。今按:若如方意,则当云“左握刀右杂佩”矣,不应云“握刀在左”,亦不应唯右有佩也。“在”为衍字无疑。杭本误也。礼疏云:“带剑之法在左,右手抽之为便。”则刀不当在右。谢本亦非矣。“左右杂佩”,当自为一句,内则所谓“左右佩用”者也。“鞾”,许戈切。〔补注〕姚鼐曰:此当从杭本作“握刀在左”,盖“握刀”者,其佩刀之名,若不连“在左”二字,则真为手执刀而见,无是理也。此“杂佩”止是戎事之用,如射决之类,与内则之杂佩不同,右有而左无不害。弓矢亦在右,“右杂佩弓服矢插房”九字相连,送郑尚书序“左握刀,右属弓矢”,文正与此同。按:欧本“握刀在右”,姚从杭本以“右杂佩”为句,谓与“左握刀右属弓矢”文同。吴曰:当从欧本,考异云:“不应惟右有佩”是也。其引礼疏带剑之法在左,不必然也。盖右属弓矢,则握刀在左,此文“弓矢”在“杂佩”下,盖不必身负之,则握刀在右可也。下文“迎于宾左”,握刀在右,所以向宾而为敬;若在左,宾不见握刀矣。

    〔七〕“”,作“”,或作“在”。阁、杭、蜀、苑作“张”,引说文云:弓施弦为张。又云:服,弓衣也。今按:服皆弓室也,然诗云“言其弓”,又曰“交二弓”,则“”字又可通作虚字用矣。此“弓服”谓纳弓于服耳,况弓云施弦与否,于服无利害,作“张”非是。“”,丑亮切。

    〔八〕左传:“抽矢纳房。”房,箭舍也。

    〔九〕方从阁、杭本“道”作“宾”,非是。

    〔一〇〕“卒”上,或有“及馆又如是”一句。方从阁、杭、苑、粹无之。今按:据次第当有此句,但下文云,“上堂即客阶,坐必东向”,若至馆如此,即是常礼,不足言;唯在府如此,乃见其尊事天子使者,不敢以主礼自居之意。当从方本为是。

    〔一一〕“阶”下,一本复出“即客”二字云,文粹亦有“即”字,则知古本诚然也。今按:复出二字,古本虽有,然不知是何文理,不足为正也。

    愈曰:“国家失太平于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一〕,数穷六十,其将复平;平必自幽州始,乱之所出也〔二〕。今天子大圣,司徒公勤于礼,庶几帅先河南 北之将来觐奉职,如开元时乎?”李公曰:“然。”今李公既朝夕左右,必数数为上言,元年之言殆合矣。

    〔一〕〔补注〕陈景云曰:甲乙之属,十日为母,子丑十二辰为子。见周礼 匠人疏。

    〔二〕按天宝十四载,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范阳,幽州也。其年岁在乙未,至元和九年甲午数穷六十一,,甲子终矣。公此序元和四年二月以后为之,故云。“平”,或作“乎”。今按:若作“”乎字而属上句,则下文不应便重出“如开元时乎”。下句但云“必自幽州始”而上无“平”字,即又不成文理。今定作“平”,仍属下句。〔补注〕陈景云曰:两“平”字,文粹与宋、浙、蜀二本并同。张裕钊曰:高卓精简,笔力天纵。

    端公岁时来寿其亲东都〔一〕,东都之大夫士莫不拜于门〔二〕。其为人佐甚忠〔三〕,意欲司徒公功名流千万岁,请以愈言为使归之献。

    〔一〕益父时官洛阳,公时亦官洛阳。

    〔二〕或无复出“东都”字,“大夫士”,或作“士大夫”。

    〔三〕“佐”,谓为幽州从事。

    送区册序

    洪谓区册即区弘,考其始末,非也。贞元十九年冬,公自御史出为阳山令,此序在阳山作,其曰“岁初吉”,当在明年正月也。〔补注〕方苞曰:风调与柳州相近。刘大櫆曰:昌黎 阳山后文字,尤高古简老。曾国藩曰:送区弘南归诗当是一时作,故蹊径与句法之廉悍并相类。张裕钊曰:不独镵辞精莹,要其命意最幽洁,故读之有味。又曰:遒郁醇宕,风致与柳相近,惜抱文颇似之。吴汝纶曰:叙贬所往往舍荒凉而矜佳胜,公此文乃正言其穷陋;然止以反跌区生耳:故文势为之益峻。

    阳山〔一〕,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二〕,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三〕,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四〕。始至言语不通〔五〕,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六〕。

    〔一〕阳山,县名,属连州。

    〔二〕“江”上,或有“水有”字。“廉”,或作“其”。

    〔三〕“荒茅篁竹”,蜀本作“荒榛茅竹”。“篁”,诸本作“丛”。汉书严助传:“溪谷之间,篁竹之中。”颜曰:“竹田曰篁。”

    〔四〕〔补注〕沈钦韩曰:后汉书 度尚传,抗徐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

    〔五〕“语”,或作“说”。“不”下,有“相”字。川本北本又作“言语不相通”。

    〔六〕“士”,或作“事”。〔补注〕张裕钊云:退之此种,真有雕刻万物之能。

    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一〕。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二〕,升自宾阶,仪观甚伟〔三〕,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四〕况如斯人者〔五〕,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 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六〕。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七〕。

    〔一〕贞元二十年,公贬阳山令,或无“矣”字。

    〔二〕〔补注〕沈钦韩曰:庄子 让王篇:“渔父方将杖挐而引其船。”司马彪曰:“挐,桡也。音饶。”

    〔三〕“观”,或作“冠”。

    〔四〕见庄子 徐无鬼篇。“跫”,许恭切。

    〔五〕“虚”,或作“谷”。“斯”,或作“其”,或无“斯”字。皆非是。

    〔六〕“欣然”下,或有“以”字。“于”,或作“乎”。“间”,或作“闻”。

    〔七〕“乐”上,方无“以”字。“厌”下,方无“乎”字。今按:“欣然喜”、“陶然乐”当为一例,故诸本皆有“以”字而方本皆无,然窃详其文势之缓急,恐上句应无而下句应有也。故定从此本。

    岁之初吉〔一〕,归拜其亲〔二〕,酒壶既倾,序以识别〔三〕。

    〔一〕或作“告”。毛氏诗传云:“初吉,朔日也。”此盖通言岁首也。

    〔二〕“拜”,或作“觐”。

    〔三〕“识”,音志。

    送张道士序

    公逸诗有饮城南道边古墓上逢中丞过赠兵部卫员外少室张道士,岂此道士耶?〔补注〕方苞曰:此篇善于立言。

    张道士,嵩高之隐者〔一〕,通古今学,有文武长材,寄迹老子法中,为道士以养其亲。九年,闻朝廷将治东方贡赋之不如法者〔二〕,三献书,不报,长揖而去。京师士大夫多为诗以赠,而属愈为序。诗曰:

    〔一〕“高”,或作“南”,下同。“隐”,或作“有道”。今按:“有道”语似太重,当且作“隐”。

    〔二〕“方”下,或有“诸侯”字。〔补注〕孙葆田曰:元和九年,淮南节度使吴少阳卒,子元济自为留后,诏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等讨之。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况当营都邑,梓用不疑。张侯 嵩高来,面有熊豹姿。开口论利害,剑锋白差差〔一〕。恨无一尺捶〔二〕,为国笞羌夷。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师。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乃著道士服,众人莫臣知。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三〕。其言简且要,陛下幸听之。天空日月高,下照理不遗。或是章奏繁,裁择未及斯〔四〕。宁当不俟报,归袖风披披。答我事不尔,吾亲属吾思。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今日有书至,又言归何时。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岭北梁可构,寒鱼下清伊〔五〕。既非公家用,且复还其私。从容进退间,无一不合宜。时有利不利,虽贤欲奚为?但当励前操,富贵非公谁。

    〔一〕“白”,或作“自”,非是。

    〔二〕“捶”,或作“箠”。

    〔三〕“治”,平声。

    〔四〕或从阁、杭作“期”,非是。〔补注〕曾国藩曰:述上书不报事,立言飘洒,不著痕迹。

    〔五〕“伊”,或作“漪”。今按:伊水在嵩北,若前两处作“嵩南”,即此处不可作“伊”;若彼作“嵩高”则此乃可作“伊”耳。“漪”字虽可通用,然本不从水,只是语助辞,如书“断断猗”。大学作“兮”。庄子“犹为人猗”,亦是此类。故说文 水部无之,但因伐檀“涟漪”、“沦漪”,故俗遂加水用之,而韩公亦有“含风漪”之句,则此作“漪”亦未可知。今上文既作“嵩高”,则此且作“伊”亦无害。若有他证见得上文果当作“南”,则此却当改为“漪”矣。

    送高闲上人序

    赞宁高僧传云:闲,乌程人,克精书字。宣宗尝召入,对御草圣,遂赐紫衣,后归湖州 开元寺终焉。闲尝好以霅川白纻书真草,为世楷法。〔补注〕薛敬轩曰:庄子文,好学古文者多观之。公此序,学其法而不用其辞,学之善者也。方苞曰:子厚天说类似庄子;若退之为之,并其精神意趣皆得之矣。观高闲上人序可辨。刘大櫆曰:奇崛之文,倚天拔地。

    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则神完而守固,虽外物至,不胶于心〔一〕。尧 舜 禹 汤治天下,养叔治射〔二〕,庖丁治牛〔三〕,师旷治音声〔四〕,扁鹊治病〔五〕,僚之于丸〔六〕,秋之于弈〔七〕,伯伦之于酒〔八〕,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九〕,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者也〔一〇〕。

    〔一〕〔补注〕姚鼐曰:“机应于心,故物不胶于心,不挫于气,故神完守固。”韩公此言,本自所得于文事者,然以之论道,亦然。牢笼万物之态,而物皆为我用者,技之精也;曲应万事之情,而事循其天者,道之至也;必离去事物,而后静其心,是公所斥“解外胶”、“泊然”、“澹然”者也。以是为道,其道浅;以是为技,其技粗矣。曾国藩曰“机应于心”,熟极之候也,庄子 养生主之说也;“不挫于气”,自慊之候也,孟子 养气章之说也。韩公之于文技也,进乎道矣。张裕钊曰:退之奇处,最在横空而来,凿险缒幽之思,云乘风之势,殆穷极文章之变矣。

    〔二〕史记:养由基善射,去柳叶百步射之,百发百中。

    〔三〕庄子 养生主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于此乎!”

    〔四〕旷字子野,晋平公时人。

    〔五〕扁鹊即秦越人。晋昭公时人。

    〔六〕庄子: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

    〔七〕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八〕刘伶字伯伦,晋人。

    〔九〕“徙”,或作“从”,非是。

    〔一〇〕“哜”,音剂。“胾”,侧吏切。

    往时张旭善草书〔一〕,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二〕。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三〕,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一〕旭,苏州 吴郡人。“时”,或作“者”。“善”,或作“喜”,非是。

    〔二〕“喜怒”,文苑作“喜焉草书,怒焉草书”;“不平”,监本作“平生”:皆非是。或无“焉”字。

    〔三〕或无“犹”字,非是。

    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一〕。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二〕,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三〕。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四〕,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五〕: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六〕,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七〕?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八〕,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九〕。

    〔一〕〔补注〕按:以治天下与丸弈并言,亦庄生齐物之恉。见古人各有自得之真至,其业之所成,无大无小,皆其寓焉者也。果能自得,则凡天地间所有,皆足为吾之用。若浮屠之法,内黜聪明,既无可寓其巧知;外绝事物,又莫触发其趣机;盖彼惧外忧之足为累也,乃一切绝之,而何有于书乎?意谓闲学草书,亦可终身自乐,不夺于外,无俟乞灵彼教。汪武曹乃疑首言“不外慕”,后幅止言必有不平之心,草书乃工,不当遗“不外慕”意,殆未窥其深矣。书乃六艺之一,逃儒入释,是即所谓外慕徙业也。

    〔二〕“情”,或作“精”。

    〔三〕或无“后”字。

    〔四〕诸本并作“胶”,杭、欧、谢本作“缪”,莫侯切。犹绸缪也。庄子“内韄者不可缪而捉”,义盖同此。今按:胶者,黏著之物,而其力之溃败不黏为解,今以下文“颓堕溃败”之语反之,当定作“胶”。

    〔五〕二“所”下,方从杭本皆有“于”字,非是。

    〔六〕“败”,或作“散”。

    〔七〕东坡送参寥诗云:“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正谓此一段文意也。

    〔八〕“善”,或从阁本作“喜”。今按:“善幻”说见酬崔少府诗。

    〔九〕“闲”下,或有“师”字。方云:“此篇用意皆本于庄子所称‘宋元君画图,有一吏后至,解衣槃礴臝’,郭注云:‘内足者神闲而意定。’”又云:“王彦法谓退之此数语,乃深得祖师向上休歇一路,其见处胜裴休远甚。”今按:韩公本意,但谓人必有不平之心,郁积之久而后发之,则其气勇决而伎必精。今高闲既无是心,则其为伎,宜其溃败委靡而不能奇;但恐其善幻多伎,则不可知耳。此自韩公所见,非如画史祖师之说也。

    送殷员外序

    一作“殷侑员外使回鹘序”,元和十二年也。据传,诏侑副宗正少卿李孝诚使回鹘,可汗骄甚,侑不为屈,虏责其倨,侑曰:“可汗唐婿,欲坐屈使者拜,乃可汗无礼,非使臣倨也。”虏惮其言,不敢逼。还迁虞部员外郎。皆与序合。惟年次稍先后,当以序为正。〔补注〕刘大櫆曰:庄严简重,另具一体,与杨少尹等序正相反。曾国藩曰:字字峭立,倜傥轩伟。

    唐受天命为天子,凡四方万国〔一〕,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于朝〔二〕。时节贡水土百物,大者特来,小者附集。

    〔一〕阁、杭无“万”字,非是。

    〔二〕杭本无“于”字,非是。

    元和睿圣文武皇帝既嗣位〔一〕,悉治方内就法度。十二年诏曰:“四方万国,惟回鹘于唐最亲,奉职尤谨,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又选学有经法通知时事者一人〔二〕,与之为贰。”由是殷侯 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三〕,朱衣象笏,承命以行〔四〕,朝之大夫莫不出饯。

    〔一〕宪宗 元和三年正月上此尊号。

    〔二〕“法”,或作“术”。

    〔三〕〔补注〕沈钦韩曰:旧传:侑 贞元末以五经登第,使还,拜虞部员外郎。盖使时假官,还后真拜。

    〔四〕杭本无“命”字,非是。

    酒半,右庶子韩愈执盏言曰〔一〕:殷大夫〔二〕:今人适数百里,出门惘惘有离别可怜之色;持被入直三省〔三〕,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四〕。今子使万里外国,独无几微出于言面,岂不真知轻重大丈夫哉!丞相以子应诏,真诚知人〔五〕。士不通经,果不足用。于是相属为诗以道其行云。

    〔一〕元和十一年五月,公为太子右庶子。

    〔二〕或作“殷侯”。

    〔三〕“持”,或作“襆”。“入直三省”,洪庆善谓唐无三省,“持被入直”当为句绝。“三”,息暂反;“省”,息井切。朱新仲云:唐以侍中两令为三省长官,张籍寄白舍人诗“三省比年名望重”,说者以唐无三省,非也。若不言“三省”,不知入直何所;以上下文考之,朱说为长。

    〔四〕“刺刺”,方云:洪庆善云:“刺”,音虑达切;樊泽之云“刺,七迹切”,若如洪读,则当以戾为义;顾婢子语,何戾耶?潘岳阁道谣:“和峤刺促不得休。”语意皆同,此当以七迹切为正。

    〔五〕“人”下,或有矣字。

    送杨少尹序

    一有“巨源”二字。新 旧史无传,艺文志云:杨巨源字景山,贞元五年第进士,以能诗名,尝有“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之句。白乐天赠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以此诗遂知名。既引年去,命为其都少尹。杨盖河中人,张籍有诗送云:“官为本府当身荣,因得还乡任野情。”意盖指此。二疏事见前汉。此序长庆中公为吏部侍郎时作,故序谓“余忝在公卿后”云。〔补注〕唐顺之曰:前后照应,而错综变化不可言。此等文字,苏、曾、王集内无之。何焯曰:反复咏叹,言婉思深。刘大櫆云:驰骤跌宕,生动飞扬,曲尽行文之妙。曾国藩曰:唱叹抑扬,与送王秀才序略相类,欧公多似此体。

    昔疏广 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一〕,于时公卿设供张〔二〕,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三〕,一旦以年满七十〔四〕,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五〕?

    〔一〕“疏”,或作“疎”,汉书作“疏”。今按:“疏”正字,“疎”,俗体也。〔补注〕沈钦韩曰:“二子”当作“父子”。

    〔二〕“张”,或作“帐”,谓供具张设也,音竹亮切。公送石弘序“张上东门”,只用“张”字,况二疏本传自可考。汉书如“高祖留沛张饮”,黥布传“张御食饮”,皆谓张设也。

    〔三〕因话录云:杨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工夫颇深,以高文为诸生所宗。

    〔四〕或无“一旦”二字。

    〔五〕“及”,阁、杭本作“方”。“及”上,或别有“方”字。“其意岂异也”,或作“岂其异意邪”。皆非是。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疋〔一〕?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二〕?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三〕?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四〕。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五〕,白以为其都少尹〔六〕,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七〕。

    〔一〕或无“几人”字。“疋”或作“驷”。

    〔二〕“以”、“与”通用。

    〔三〕阁本无“踪迹否”三字,非是。或但无“否”字,亦非。

    〔四〕〔补注〕张裕钊曰:奇思异景,东坡谓文须可惊可喜,惟退之文乃足语此耳。

    〔五〕“惜”下,阁、杭本无“之”字。

    〔六〕“白”,或作“署”,或无“白”字。〔补注〕陈景云曰:“其都”者,中都也。唐以河中府为中都,设大尹、少尹如东西两都制。

    〔七〕“不”下,或无“同”字。〔补注〕张裕钊曰:此转更神妙不测。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一〕。杨侯始冠举于其乡〔二〕,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三〕!

    〔一〕或无“于”字,非是。

    〔二〕“乡”,或作“家”。

    〔三〕二语阁、杭本皆无“在”字。〔补注〕张裕钊曰:前幅已极文之变态,末段又别出邱壑,读之如寻幽览胜,探之不穷。

    送权秀才序

    公时佐汴州,权自汴举进士京师,送以此序。〔补注〕曾国藩曰:应酬之作,亦自不俗。

    伯乐之厩多良马〔一〕,卞和之匮多美玉〔二〕,卓荦瑰怪之士〔三〕,宜乎游于大人君子之门也!

    〔一〕孙阳字伯乐,秦穆公时人也,事见战国策。

    〔二〕卞和献玉事,见韩非子。

    〔三〕“怪”,或作“奇”。

    相国陇西公既平汴州〔一〕,天子命御史大夫吴县男为军司马〔二〕,门下之士权生实从之来〔三〕。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和〔四〕,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阅之累日而无穷焉〔五〕。

    〔一〕“西”下,或有“董”字。贞元十二年七月,以陇西公 董晋为宣武军节度使,平汴州之乱。

    〔二〕“县”,或作“郡”,非也。董晋祭文石本可考,下同。是年八月,以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吴县男 陆长源为节度行军司马使。

    〔三〕下或有“观”字。

    〔四〕“和”,方从阁、杭、蜀、苑作“声”,云:晋 范启谓孙绰天台山赋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故文章以谐声为尚。公进平淮西表曰“丛杂乖戾,律吕失次”,亦谓此也。今按:“谐和”即谓其声之和耳,若作“谐声”,却犯本字,而语意亦不活,方说非是。

    〔五〕“阅”,或作“闻”。

    愈常观于皇都,每年贡士至千余人,或与之游,或得其文,若权生者,百无一二焉。如是而将进于明有司,重之以吴县之知,其果有成哉!于是咸赋诗以赠之。

    送湖南李正字序

    或作“送李础判官正字归湖南”。础之父仁钧也。贞元十九年登进士第,元和初为秘书省正字,湖南观察推官。公分司东都,础自湖南请告来觐其父,于其还,公以诗及序送之。〔补注〕方苞曰:三番叙述,不觉其冗,良由笔力天纵。姚范云:叙交游聚散之感,老洁自不可及。

    贞元中,愈从太傅陇西公平汴州〔一〕,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盐铁〔二〕,日为酒杀羊享宾客,李生则尚与其弟学读书,习文辞,以举进士为业。愈于太傅府年最少,故得交李生父子间。公薨军乱,军司马从事皆死〔三〕,侍御亦被谗为民日南〔四〕。其后五年,愈又贬阳山令,今愈以都官郎守东都省,侍御自衡州刺史为亲王长史〔五〕,亦留此掌其府事〔六〕。李生自湖南从事请告来觐。于时,太傅府之士惟愈与河南司录周君独存〔七〕,其外则李氏父子,相与为四人〔八〕。离十三年〔九〕,幸而集处,得燕而举一觞相属,此天也,非人力也〔一〇〕!

    〔一〕贞元十二年七月,以董晋镇宣武。

    〔二〕“府”,或作“父”。

    〔三〕贞元十五年二月,晋卒,军乱,杀行军司马陆长源、判官孟叔度等。

    〔四〕“日”,或作“由”,仁钧以谗流爱州。

    〔五〕“官”下,或有“员外”字。“王”下,或有“府”字。此谓“东都”,盖李亦分司也。

    〔六〕“亦留此”,或无“亦”、“此”二字,“留”作“收”,皆非是。

    〔七〕周君名愿,字君巢,时为河南府司录参军。“君”下,或有“巢”字。

    〔八〕“外”下,或无“则”字。“子”下,或无“相”字。

    〔九〕时元和六年,自贞元己卯至元和庚寅才十二年耳,此言十三年,岂退之与础别在戊寅岁乎?

    〔一〇〕〔补注〕张裕钊云:风神萧竦,以静气得之,熟玩此种,自能远绝俗嚣。

    侍御与周君于今为先辈成德〔一〕,李生温然为君子〔二〕,有诗八百篇,传咏于时。惟愈也业不益进,行不加修,顾惟未死耳。往拜侍御,谒周君,抵李生,退未尝不发愧也〔三〕。

    〔一〕“成”,或作“盛”。

    〔二〕“李”上,或有“若”字。

    〔三〕或无“退”字。

    往时侍御有无尽费于朋友〔一〕,及今则又不忍其三族之寒饥,聚而馆之,疏远毕至〔二〕,禄不足以养〔三〕;李生虽欲不从事于外,其势不可得已也〔四〕。重李生之还者皆为诗,愈最故,故又为序云〔五〕。

    〔一〕〔补注〕曾国藩曰:“有无”,犹“多寡”也。檀弓“称家之有无”。

    〔二〕“寒饥”,或作“饥寒”。“至”,文苑作“在”。今按:“在”乃“至”字之误,书史多互用者,如此则当作“至”;而“治道不至多言”,“不至学古兵法”之类,以他书所引考之,却当作“在”也。

    〔三〕“养”下,或有“为”字。

    〔四〕“已”,或作“止”。

    〔五〕“为序”,或作“序之”,或作“之序”。

    送石处士序

    或有“赴河阳参谋”字。“谋”,或作“谟”,或有“诗”字。洪字濬川,洛阳人,罢黄州录事参军,退居于洛,十年不仕,及是为河阳参谋。欧公云:洪始终无可称,而名重一时,以尝为退之称道耳。洪之河阳幕府之明年,召为京兆 昭应尉、集贤校理,又明年六月卒,于是公志其墓。〔补注〕沈钦韩曰:唐节度使幕有“参谋”无“参谟”,此等谬字不必列。茅坤曰:以议论行叙事,是韩之变调。何焯曰:此篇命意,盖因石之行,望重胤尽力转输,使朝廷克成讨王承宗之功,不可复若卢从史之阴与之通,而位置有体,藏讽谕于不觉。吴汝纶曰:洪出,公有赠诗及序,其卒有祭文及志;李习之亦有荐洪状,其人故自非世俗人。此文深讥其轻出,所以惜之也。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一〕,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间〔二〕,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三〕。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四〕。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五〕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六〕。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七〕,农不耕收〔八〕,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九〕,治法征谋,宜有所出〔一〇〕。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一一〕,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一二〕,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一三〕,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一四〕。

    〔一〕元和五年四月诏用乌公 重胤为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治孟州。其曰“节度之三月”,则是岁六七月间也。

    〔二〕嵩、邙,山名,瀍、穀,水名:皆在洛阳之境。穀,即涧水。书云:“卜涧水东”是也。后改名涧。

    〔三〕或无“食”字。

    〔四〕“事辞”,或作“事免”。“不”上,或有“则”字。

    〔五〕“东”上,或无“而”字。或并无“下流而东注”五字。“熟”,或作“夷”。“卜”,或作“兆”。

    〔六〕“于家”,或作“为家”。

    〔七〕元和四年三月,成德军节度王士真卒,其子承宗叛。十二月,诏吐突承璀率诸道兵讨之。地理志:镇州 恒山郡,本恒州,天宝元年,更名镇,成德军所治也。〔补注〕沈钦韩曰:按地理志,天宝元年,更恒山郡为常山郡,元和十五年,避穆宗讳更名镇州。

    〔八〕“收”,蜀本作“牧”。

    〔九〕“归”,阁、杭本作“师”。今按:当从诸本作“归”,而读作“馈”,谓漕运也。

    〔一〇〕“所出”,阁、杭本作“主出”。

    〔一一〕〔补注〕沈钦韩曰:容斋随笔:唐世节度、观察诸使辟置僚佐,以至州佐差掾属,牒语皆用四六,大略如告身,故云“撰书词”。

    〔一二〕“朋友”,阁、杭本作“其朋”。

    〔一三〕或无“则”字。“李”,或作“事”。

    〔一四〕“张”下,或有“筵于”二字,或只有“别”字。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一〕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味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二〕,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三〕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四〕

    〔一〕“真”,阁作“其”,非是。方从阁、杭本无“为先生别”以下十二字。今按:此阁、杭本由有二“去就”字而脱其中字,遂使下句全无文理,方从之,误矣。〔补注〕吴汝纶曰:创调。

    〔二〕或无“敬”字;“谄”,或作“诤”:皆非是。或无“是”字。

    〔三〕“图”,阁本作“固”。

    〔四〕“不”下,或有“只”字。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退〔一〕,愈为之序云。

    〔一〕“退”,或作“遣”。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温造字简舆,大雅之五世孙。文宗朝终礼部尚书,公前年送石洪,今又送造。二生皆东都处士之秀者,公时为河南令。〔补注〕姚鼐曰:意含滑稽,而文特票姚。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一〕,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二〕?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三〕,不为虚语矣。

    〔一〕“多”下,或有“于”字。

    〔二〕“能”下,或有“遂”字。〔补注〕张裕钊曰:承上按语,翻剥以期尽意,公文往往如此。

    〔三〕“苟无”下,或有“留其”二字。“虽”下,阁、杭本无“谓”字。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一〕,洛之北涯曰石生〔二〕,其南涯曰温生〔三〕。大夫乌公以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四〕: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五〕,与吾辈二县之大夫〔六〕,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七〕?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八〕。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一〕“恃”,或作“怀”。“市”,或作“贾”。

    〔二〕石生,石洪也。

    〔三〕即造也。二处士皆居洛阳南北之涯,即赠卢仝诗所谓“水北山人、水南山人”是也。

    〔四〕〔补注〕吴汝纶曰:尽力蓄势。

    〔五〕“居守”,谓东都留守郑余庆。

    〔六〕东都郭下二邑洛阳 河南也。

    〔七〕“谘”,或作“咨”。“处”,或作“取”。

    〔八〕〔补注〕刘大櫆曰:温去皆失所恃,此是造出奇崛处。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一〕,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二〕,不可得也。

    〔一〕或无“朝”字。

    〔二〕阁、杭、蜀本无“内外”二字,或作“内外求”,无理。皆非是。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一〕,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二〕,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三〕,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四〕,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一〕或无“自”字。

    〔二〕阁、杭本无“之”字。

    〔三〕或无“至”字。

    〔四〕“其”,或作“具”。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一〕。

    〔一〕“之”,或作“焉”。

    送郑尚书序

    郑权,汴州 开封人,贞元六年举进士第。〔补注〕方苞曰:字句皆学仪礼。刘大櫆云:措语形容,一一奇崛,乃韩公本色。曾国藩曰:气体似汉书 匈奴传。张裕钊曰:从史记 匈奴、外夷诸传出,简古奥峭,却有余意。吴汝纶曰:此序讥郑不足当其任也。

    岭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岭南节度府,其四十余分四府〔一〕,府各置帅,然独岭南节度为大府。大府始至〔二〕,四府必使其佐启问起居,谢守地不得即贺以为礼。岁时必遣贺问,致水土物。大府帅或道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靴迎郊〔三〕。及既至,大府帅先入据馆〔四〕,帅守屏〔五〕,若将趋入拜庭之为者;大府与之为让至一再〔六〕,乃敢改服,以宾主见;适位执爵皆兴拜,不许乃止,虔若小侯之事大国。有大事谘而后行〔七〕,隶府之州离府远者至三千里,悬隔山海,使必数月而后能至。蛮夷悍轻,易怨以变,其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岛,风一日踔数千里〔八〕,漫澜不见踪迹。控御失所,依险阻,结党仇〔九〕,机毒矢以待将吏〔一〇〕,撞搪呼号以相和应,蜂屯蚁杂不可爬梳〔一一〕,好则人,怒则兽;故常薄其征入,简节而疏目〔一二〕,时有所遗漏,不究切之,长养以儿子;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一三〕,尽根株痛断乃止。其海外杂国若躭浮罗 流求 毛人 夷亶之州〔一四〕,林邑 扶南 真腊 于陀利之属〔一五〕,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或时候风潮朝贡,蛮胡贾人〔一六〕舶交海中〔一七〕。若岭南帅得其人,则一边尽治,不相寇盗贼杀,无风鱼之灾,水旱疠毒之患,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故选帅常重于他镇。非有文武威风,知大体,可畏信者,则不幸往往有事〔一八〕。

    〔一〕通典曰: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领州二十二;邕管经略使治邕州,领州十三;容管经略使治容州,领州十四;桂管经略使治桂州,领州十四;镇南经略使安南都护府治交州,领州十一。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

    〔二〕阁、杭本无下“大府”字。

    〔三〕“郊”上,或有“于”字。“帕”,莫辖切。“靴”,许戈切。

    〔四〕或无“先”字。

    〔五〕“屏”,必郢切。

    〔六〕“一”下,或更有“至”字。

    〔七〕“谘”,或作“咨”。

    〔八〕“”与“帆”同。“”或作“飘”。“踔”音逴,又敕教切。

    〔九〕或作“仇党”。

    〔一〇〕或无“将”字。

    〔一一〕或作“把疏”。

    〔一二〕〔补注〕张裕钊云:前面如互流漭沆,至此则暴怒喷薄矣。

    〔一三〕“薙”,音雉,芟也。“狝”,息浅切。

    〔一四〕“州”,或作“洲”。

    〔一五〕躭浮罗国、流求国、毛人国、夷州、亶州、林邑国、扶南国、真腊国皆海外蛮夷之国云。林邑一曰环玉,在交州南,海行三千里;真腊一曰吉蔑,在林邑西北,去京师二万七百里。“躭”音耽。〔补注〕沈钦韩曰:躭浮罗,旧书 刘仁轨传作“躭罗”。南史:于陀利国在海南洲上。明史:三佛齐古名于陀利。

    〔一六〕“胡”,或作夷。

    〔一七〕〔补注〕张裕钊云:造语雄阔,唯太史公有此。

    〔一八〕〔补注〕何焯曰:前半盛称其任之重以戒勉之,而以两语反复微讽,使知所自处。知其为讽则愈觉有味,犹诗之有楚茨也。宋人自欧公而外,无复得其意矣。

    长庆三年四月,以工部尚书郑公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往践其任〔一〕。郑公尝以节镇襄阳〔二〕,又帅沧 景 德 棣〔三〕,历河南尹,华州刺史〔四〕,皆有功德可称道。入朝为金吾将军、散骑常侍〔五〕、工部侍郎、尚书〔六〕。家属百人,无数亩之宅,僦屋以居,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七〕。

    〔一〕长庆三年四月,权为岭南节度使。

    〔二〕“尝”,或作“常”。元和十一年七月,权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三〕十三年四月,权为德州刺史,德、棣、沧、景节度使。

    〔四〕初,权自河南尹帅山南东道,为华州刺史。

    〔五〕元和十四年十一月,权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充左街使;穆宗即位,改左散骑常侍,充入回鹘告哀使。

    〔六〕长庆元年权使还为河南尹,自河南尹入为工部侍郎,二年十月,迁本曹尚书。

    〔七〕“贵而能贫”,此左氏襄二十二年语。权本传云:“用度豪侈”,复与此异,何邪?今按通鉴:权家多姬妾,禄薄不能赡,因郑注干王守澄求节镇,得广州,此语盖讥之也。

    及是命,朝廷莫不悦;将行,公卿大夫士苟能诗者咸相率为诗以美朝政,以慰公南行之思,韵必以来字者,所以祝公成政而来归疾也〔一〕。

    〔一〕“祝”上,或无“以”字,或“祝”下有“使”字。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考食货志:宪宗用李绛议,以韩重华为振武 京西营田和籴水陆运使。振武乃单于大都护府故地,后改名振武。重华后名约,预“甘露之祸”,洪谓唐志无所考,非也。今按汉书 王尊传有“治所”字,此“所治”字当乙。〔补注〕陈景云曰:魏文帝与陈思王 与吴质书并有“所治”字。蔡世远曰:叙事古奥详尽,错落雕琢极自然。学韩文但喜诵其疏宕者,此等不究心,终不能得其藩篱而入。曾国藩曰:此即条议时事之文,铺叙处绝警耸。张裕钊曰:似西汉人气格。

    六年冬,振武军吏走驿马诣阙告饥,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一〕,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二〕,吾族子重华适当其任〔三〕。

    〔一〕或无“转”字。

    〔二〕〔补注〕姚鼐曰:“换”字见薜宣传。

    〔三〕元和六年四月,以卢坦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会振武告饥,时薜謇为代北水陆运使,坦以重华代謇也。

    至则出赃罪吏九百余人,脱其桎梏,给耒耜与牛,使耕其傍便近地,以偿所负,释其粟之在吏者四十万斛不征。吏得去罪死,假种粮,齿平人有以自效,莫不涕泣感奋,相率尽力以奉其令;而又为之奔走经营〔一〕,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故连二岁大熟,吏得尽偿其所亡失四十万斛者而私其赢余〔二〕,得以苏息,军不复饥。君曰:“此未足为天子言。请益募人为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种百顷,令各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转而西,过云州界,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三〕,六百余里,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人得肆耕其中,少可以罢漕挽之费。”朝廷从其议,秋果倍收,岁省度支钱千三百万。

    〔一〕“为”下,或无“之”字。

    〔二〕“私其”下,或有“有”字;“其”,或作“有”:皆非是。

    〔三〕“际”,或作“险”。

    八年,诏拜殿中侍御史,锡服朱银〔一〕。其冬来朝,奏曰:“得益开田四千顷,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二〕;田五千顷,法当用人七千,臣令吏于无事时督习弓矢为战守备,因可以制虏,庶几所谓兵农兼事,务一而两得者也。”〔三〕大臣方持其议〔四〕。吾以为边军皆不知耕作〔五〕,开口望哺,有司常僦人以车船自他郡往输,乘沙逆河,远者数千里,人畜死,蹄踵交道,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六〕,而边吏恒苦食不继。今君所请田,皆故秦 汉时郡县地,其课绩又已验白;若从其言,其利未可遽以一二数也。今天子方举群策以收太平之功,宁使士有不尽用之叹,怀奇见而不得施设也?君又何忧?而中台士大夫亦同言侍御韩君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行其计于边,其功烈又赫赫如此;使尽用其策,西北边故所没地〔七〕,可指期而有也。闻其归,皆相勉为诗以推大之,而属余为序。

    〔一〕或作“朱金银绯”,唐五品服。

    〔二〕“五城”东、西、中三受降城,朔方、振武二军也。

    〔三〕或无“几”字。“务一”,或作“一务”。“两得”,或作“得两”。

    〔四〕八年冬,重华入朝,会宰相李绛已罢,后宰相持其议而止。语见食货志。志所载营田事,大抵与公此序相表里。

    〔五〕〔补注〕曾国藩曰:接笔绝遒紧。

    〔六〕“坐耗”,或作“坐见耗虚”,或作“坐耗虚”,今从阁、杭本定。

    〔七〕〔补注〕沈钦韩曰:没于吐番,河西 陇右之地。

    送郑十校理序

    旧史云:郑余庆之子瀚,本名涵,以文宗藩邸时名同,改名瀚,贞元十年举进士,以父谪官累年不仕,自秘书省校书郎迁洛阳尉,充集贤院修撰,改长安尉,集贤校理。公以元和四年六月为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涵求告来宁,公于其行,作是序以送之,盖五年春也,故有“归骑春衫薄”之句。

    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集贤殿,别置校雠官,曰“学士”、曰“校理”〔一〕,常以宠丞相为大学士〔二〕。其他学士皆达官也,校理则用天下之名能文学者〔三〕;苟在选,不计其秩次,惟所用之。由是集贤之书盛积,尽秘书所有不能处其半;书日益多,官日益重。四年,郑生 涵始以长安尉选为校理〔四〕,人皆曰:是宰相子,能恭俭守教训,好古义施于文辞者;如是而在选,公卿大夫家之子弟其劝耳矣〔五〕。

    〔一〕“士”下,或无“曰”字。

    〔二〕开元十三年改集仙殿为集贤殿,聚四部书其中,置修撰、校理官: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以宰相张说为大学士。

    〔三〕“名”下,或有“士”字,又或有“而”字。

    〔四〕“为”,一作“授”。

    〔五〕“家”下,或有“选”字,非是。〔补注〕吴汝纶曰:此讥郑公以公卿子弟为之,非其任也。

    愈为博士也,始事相公于祭酒;分教东都生也,事相公于东太学;今为郎于都官也,又事相公于居守〔一〕:三为属吏,经时五年,观道德于前后,听教诲于左右,可谓亲薰而炙之矣〔二〕。其高大远密者,不敢隐度论也;其勤己而务博施,以己之有,欲人之能,不知古君子何如耳〔三〕。今生始进仕,获重语于天下,而慊慊若不足,真能守其家法矣。其在门者可进贺也〔四〕。

    〔一〕“居”上,或无“于”字。按旧史:元和元年,郑余 庆罢相,为太子宾客,迁国子祭酒,冬十一月庚戌,迁河南尹。三年夏六月甲戌,自河南尹拜东都留守,六年十月,除吏部尚书。唐制:东都置六馆学,与京师同;故掌其职者谓之分教。而旧史又云:愈始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二〕或无“后”字。“炙”,之石切。

    〔三〕或无“耳”字,或作“尔”。

    〔四〕“门”下,或有“下”字。

    求告来宁〔一〕,朝夕侍侧,东都士大夫不得见其面;于其行日,分司吏与留守之从事〔二〕,窃载酒肴席定鼎门外〔三〕,盛宾客以饯之。既醉,各为诗五韵,且属愈为序。

    〔一〕涵以元和四年为校理,五年宁亲东都,时余庆为东都留守。

    〔二〕“司”下,或有“郎”字。

    〔三〕古今地名曰:河南有鼎门,九鼎所定也,即成王定鼎于郏 鄏之所。〔补注〕沈钦韩曰:续汉志:河南郡 洛阳东城门名鼎门,刘昭注:帝王世纪云:东南门九鼎所从入。又曰:武王定鼎洛阳,西南洛水,九鼎中观是也。

    诗

    洛字

    诗下或有“曰”字。注,“洛”上或有“得”字。

    相公倦台鼎,分正新邑洛〔一〕。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寿觞佳节过,归骑春衫薄〔二〕。鸟哢正交加,杨花共纷泊。亲交谁不羡〔三〕,去去翔寥廓。

    〔一〕“正”,或作“政”。

    〔二〕“衫”,或作“和”。

    〔三〕“亲交”,或作“交亲”。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讲”,或作“御”。或作“盛山唱和诗序”。唐史: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中进士第,又擢才识兼茂科贤良异等。宪宗时,历考功员外郎,坐与宰相韦贯之善,出为开州刺史。穆宗立,为翰林侍读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文宗时为相。初在开州有盛山诗十二篇:一宿云亭、二隐月岫、三茶岭、四梅溪、五流杯渠、六盘石磴、七桃坞、八竹嵓、九琵琶台、十胡卢沼、十一绣衣石塌、十二上士瓶泉。盛山,开州也。开州 隋 巴东郡之盛山县,武德元年改为开州。〔补注〕沈钦韩曰:刘禹锡相国韦公集序云:“上方用威武以詟不庭,宿兵寖久,韦丞相 贯之酌人情上言,不合意,册免。因历诋所善,公在伍中,出为开州刺史;居二年,执友崔敦诗为相,征拜户部郎中。”又曰:张司业集有和韦十二诗,无“瓶”字。归有光曰:跌宕自喜。刘大櫆曰:直叙之中,造出奇崛。

    韦侯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矣。

    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一〕,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二〕?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 孔子之意〔三〕,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霤;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四〕!

    〔一〕“跃跃”,阁、杭本无下“跃”字,以下句偶之,非是。“不利”,“不”下或有“得”字。

    〔二〕“谓哉”上,或有“之”字。

    〔三〕“艺”下,或无“之”字。“探”,杭作“深”。“子”下,或无“之”字。皆非是。

    〔四〕〔补注〕张裕钊曰:“夫儒者”以下,从天而降,惊吓凡庸,昌黎本色。

    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一〕,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歌咏之〔二〕,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也〔三〕。

    〔一〕或无“方”字。

    〔二〕“歌咏”,或作“咏歌”。

    〔三〕“朐”,说文:虫名。巴中有,地下湿,多此虫,因以为名。“朐”从肉,句声。考其义,当作润蠢。唐韵音蠢闰。刘禹锡音屈忍。汉书:“朐”,音劬。通典曰:开州,汉之地也。〔补注〕姚范曰:韦贯之初贬果州,后改巴州。盛山今夔州府开县。“朐”,汉志:“朐”,音劬,“,作忍。说文作“朐”。徐铉读“朐”音蠢,“”音允。今云阳县,唐 云安县也。

    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一〕。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二〕,和者通州 元 司马为宰相〔三〕,洋州 许使君为京兆,忠州 白使君为中书舍人〔四〕,李使君为谏议大夫〔五〕,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六〕,温司马为起居舍人〔七〕,皆集阙下〔八〕。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九〕,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

    〔一〕樊谓考下文只六人。一曰:“和者十人,而时集阙下者六人耳。”

    〔二〕诸本作“及此年”,阁本作“明年”,杭本作“时年”,谓此时之年也。韦以元和十一年刺盛山,韩以长庆二年作序,阁本作“明年”,由“时”字讹也。今按:作“明年”则非实,作“时年”则不词,当从诸本作“及此年”则无可疑矣。诸本“禁中”下有“名处厚”字。元和十五年三月,处厚以侍讲学士讲诗 关雎、书 洪范于太液亭。长庆二年四月,为中书舍人。

    〔三〕元和十年三月,稹为通州司马。长庆二年二月,同平章事。

    〔四〕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居易为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十二月,为中书舍人。

    〔五〕景俭字宽中,元和中为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八月为谏议大夫。不言某州使君者,连上忠州文也。泽之云:“景俭时为楚州,疑有脱误。”

    〔六〕元和十四年二月,以商州刺史严謩为黔中观察使。长庆元年入为秘书监,卒。

    〔七〕温造时为武陵司马。今诸本皆亡州名,亦疑脱误。

    〔八〕“和者”下六人,诸本亦各书其名云:“元司马名稹,许使君名康佐,白使君 居易,李使君 景俭,严中丞 武,温司马 造。”方从阁、杭本并上文“名处厚”共删十四字,云:蜀本侧书“稹、康佐、居易、景俭、造”五名,独严不书其名,今考严谓严謩,时为秘书监,乐天集有制词,可考。诸本改作“严武”,蜀本又作“少监”,皆非也。李景俭自楚州召还,温造自朗州召还,今皆不著其郡,亦文也。

    〔九〕“山”下,或有“之”字。

    石鼎联句诗序

    阁本无此篇,洪庆善曰:“张文潜本校与诸本特异,盖原于蔡文忠也。然增损太多,不知得于何本。今姑以杭、蜀本为正。”今按:张本多可取,当附见以备参考。洪兴祖云,石鼎联句诗或云皆退之所作,如毛颖传以文滑稽耳。轩辕寓公姓,弥明寓公名,侯喜、师服皆其弟子也。余曰不然。公与诸子嘲戏见于诗者多矣:皇甫湜不能诗,则曰“掎摭粪壤间”;孟郊思苦,则曰“肠肚镇煎”;樊宗师语涩,则曰“辞悭义卓阔”,止于是矣,不应讥诮轻薄如是之甚也。且序云: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年九十余。此岂亦退之自谓邪?予同年李道立云:尝见唐人所作贾岛碣云:“石鼎联句所称轩辕弥明即君也。”岛 范阳人,弥明 衡山人;岛本浮屠,而弥明道士:附会之妄,无可信者。独仙传拾遗有弥明传,虽祖述退之之语,亦必有是人矣。联句若以为公作,则若出一口矣;今读其刘侯句,不及弥明远甚,何至是邪?盖闻君子损己以成人之美,未闻抑人以取胜也。其曰“吾不解世俗书”,见孔武仲杂记。〔补注〕沈钦韩曰:苏绛贾岛墓志无此说。卢轩曰:此诗盖讥时宰之辞也。曾国藩曰:傲兀自喜,此等情事亦适与公笔势相发也。吴汝纶曰:此序最不易学,恐入叫嚣类小说,其雅俗之辨甚微。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一〕,旧与刘师服进士衡 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二〕。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三〕,喜视之若无人。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喜曰:“子云能诗〔四〕,能与我赋此乎?”刘往见衡湘间人说云年九十余矣〔五〕,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实能否也〔六〕。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七〕,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八〕。道士哑然笑曰〔九〕:“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一〇〕,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一一〕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一二〕初不似经意〔一三〕,诗旨有似讥喜,二子相顾惭骇〔一四〕。欲以多穷之,即又为而传之喜,喜思益苦〔一五〕,务欲压道士,每营度欲出口吻〔一六〕,声鸣益悲,操笔欲书〔一七〕,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士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一八〕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一九〕,不可附说,语皆侵刘 侯〔二〇〕。喜益忌之。刘与侯皆已赋十余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二一〕道士奋曰〔二二〕:“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二三〕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书讫,使读;读毕,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四〕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与语〔二五〕,此宁为文邪?吾就子所能而作耳〔二六〕,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吾语亦不当闻也〔二七〕,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二八〕,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闻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二九〕,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三〇〕。斯须,曙鼓动冬冬〔三一〕,二子亦困,遂坐睡〔三二〕;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三三〕。即问童奴,奴曰〔三四〕:“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三五〕二子惊惋,自责若有失者。闲遂诣余言,余不能识其何道士也。尝闻有隐君子弥明,岂其人耶?韩愈序。

    〔一〕“下”,或作“山”。

    〔二〕“知”下“师服”,张本作“刘”,或无“夜”字。

    〔三〕蔡、张本皆作“长颈而结喉”,无“高”与“中”字。唐子西曰:“结”,古髻字也。“高结”当句断,汉陆贾传:“尉佗魁结。”颜曰:“读为椎髻,云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高结”语原此。今按:古语自有“城中好高髻”,不必引“椎结”也。但道士之首加冠,不作椎结,读“结”为“髻”而以“喉”属下句者,虽有据而非是。盖长颈故见其结喉之高,而此“高结喉,中又作楚语”也,不然,则当从蔡、张本删“高”“中”二字。〔补注〕孙葆田曰:当从蔡、张本删“高”、“中”二字。山海经“海外有结胸国”,郭注:“谓臆前胅出,如人结喉。”可知“结胸”、“结喉”,古有此语。

    〔四〕“云”,或作“之”,又无“能诗”二字,非是。

    〔五〕张本“年”上有“其”字。无“矣”字。

    〔六〕方无“解”字。“解”,张作“能”。“拘囚”,张作“罔两”。“不”上,方有“然”字,而无“其”字。或无“否”字。

    〔七〕张无“说”字。“即”,方作“既”。

    〔八〕“于”下,两“喜”字,张本并作“侯”。方无“下”字。

    〔九〕“哑”,乌格切。

    〔一〇〕“袖”,杭 蜀本作“抽”。“倚”,或作“旁”。或无“坐”字。

    〔一一〕“解”,或作“能”,后同。“子为”上,或有“弟”字。“我书”下,有“吾句”字。

    〔一二〕〔补注〕陈景云曰:“菌蠢”,见南都赋。易 大有“匪其彭”;干宝注:“彭亨,骄满貌。”

    〔一三〕“不似”,张本作“似非”,疑当乙作“似不”。

    〔一四〕“二子”,张作“一人”。

    〔一五〕或无“思”字。

    〔一六〕或无“欲”字。

    〔一七〕“欲书”,张作“而书”。

    〔一八〕或无“诗”字。张本作“刘进士把笔则又高吟”云云。

    〔一九〕此从张本,下四字或作“益切奇出”,非是。或疑“其”当作“若”。

    〔二〇〕或无“侯”字。

    〔二一〕“夜尽三更”,诸本在“不能续”之下,下更有“一子”二字;此从张本。方从杭、蜀本,文粹无“益忌”至“讥讽”二十四字,及“思竭不能续”五字,但有“喜”字属上句,又“尽”作“益”,“二子”二字下便连“因起谢”。张本又以“尽”为“盖”,而一本并无“尽”、“益”、“盖”三字。今按:方本简严,诸本重复;然简严者似于事理有所未尽,而重复者乃得见其曲折之详。但今恐有漏落,故且从诸本及张本,而方本固在其中,但方本“语侵刘喜”,刘既书姓,喜不当独书名。恐“刘”下本有“侯”字,而下文别有“喜”字之误也。诸本“喜益忌之”之下复云:“刘与侯皆已赋十余韵”,语亦太冗。张本“夜尽三更”四字属于“含讥讽”之下,固善,然似不若移于“喜益忌之”之下。此皆未敢自以为然,读者详之。“非世人也”,或无“世”字,或作“非世人能出也”。张本“某”下有“等”字。“伏”,或作“服”。

    〔二二〕“奋”下,或有“髯”字,或有“目”字,或有“然”字。今按:恐或有“髯”字。

    〔二三〕或无“来”字。或无“吾与汝就之”五字。

    〔二四〕张无“即”字。“出”,或作“书”,非是。“讫使”,方作“止即”。下“读”字,张本作“之”,属上句。方无“不”字。

    〔二五〕“此”,或作“子”。

    〔二六〕“就”下,或无“子”字。“作”下,或有“之”字。“耳”,或作“矣”。

    〔二七〕“吾所能”,或作“吾所闻”。“语”下,张本有“子”字。

    〔二八〕张无“皆”字。

    〔二九〕方无“敢问解何书”五字。“请闻”下十三字,张本但存“寂然”二字,无十一字。

    〔三〇〕“喘”上,张本有“少”字。

    〔三一〕“冬”,音彤。

    〔三二〕或无“遂坐睡”三字。

    〔三三〕“上”,张本作“出”,方无“惊”字。

    〔三四〕“童”,张本作“僮”。“奴曰”上,张有“僮”字。

    〔三五〕张无“到门”二字,“觅”下有“之”字。

    石鼎联句诗

    或无此题

    巧匠斫山骨,刳中事煎烹。师服直柄未当权,塞口且吞声。喜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弥明外苞乾藓文,中有暗浪惊。师服在冷足自安〔一〕,遭焚意弥贞。喜谬当鼎鼐间,妄使水火争。弥明大似烈士胆,圆如战马缨。师服上比香炉尖,下与镜面平。喜秋瓜未落蒂,冻芋强抽萌。弥明一块元气闭,细泉幽窦倾。师服不值输写处,焉知怀抱清。喜方当洪炉然,益见小器盈。弥明睆睆无刃迹〔二〕,团团类天成。师服遥疑龟负图,出曝晓正晴。喜旁有双耳穿〔三〕,上为孤髻撑〔四〕。弥明或讶短尾铫,又似无足铛。师服可惜寒食球,掷此傍路坑。喜何当出灰灺〔五〕,无计离瓶罂。弥明陋质荷斟酌,狭中愧提擎。师服岂能煮仙药,但未污羊羹。喜形模妇女笑,度量儿意轻。弥明徒示坚重性〔六〕,不过升合盛〔七〕。弥明傍似废毂仰〔八〕,侧见折轴横。喜时于蚯蚓窍,微作苍蝇鸣。弥明以兹翻溢愆〔九〕,实负任使诚。师服常居顾眄地,敢有漏泄情。喜宁依暖热弊,不与寒凉并。弥明区区徒自效,琐琐不足呈〔一〇〕。喜回旋但兀兀,开阖惟铿铿〔一一〕。师服全胜瑚琏贵,空有口传名。岂比俎豆古,不为手所撜〔一二〕。磨砻去圭角〔一三〕,浸润著光精〔一四〕。愿君莫嘲诮,此物方施行〔一五〕。四韵并弥明所作

    〔一〕方从杭、蜀、文粹作“安自足”,既无文理,对偶又差。方本误改多类此。

    〔二〕庄子:“睆睆然,有缴之中。”注:“视貌,华绾切。”

    〔三〕“双”,或作“只”。

    〔四〕诸本此下无“弥明”字。今按:此似二子讥道士之词,恐实非弥明语。

    〔五〕“灺”,徐也切。

    〔六〕“示”,或作“尔”。

    〔七〕“过”,或作“合”。“合”,或作“斗”。“盛”,或作“成”。

    〔八〕“傍”,或作“仍”。

    〔九〕“以兹”,或作“忽罹”。

    〔一〇〕诸本此下无“喜”字。

    〔一一〕“铿”,丘耕切。

    〔一二〕“撜”,除庚切。博雅“,揬也”。淮南 齐俗训“子路撜溺而受牛”,谢注“撜,举也”。平上声通。洪本一作“振”。

    〔一三〕〔补注〕陈景云曰:礼儒行篇:“毁方而瓦合。”郑注“去己之大圭角,与众人小合。”

    〔一四〕“著”,附也。

    〔一五〕年谱云:或谓轩辕,寓公姓;弥明,寓公名:盖以文滑稽耳。是不然,刘 侯虽皆公门人,然不应讥诮如是之甚。且言弥明形貌声音之陋,亦岂公自谓耶?而列仙传又有弥明传,要必有是人矣。今按:此诗句法全类韩公,而或者所谓“寓公姓名”者。盖“轩辕”反切近“韩”字,“弥”字之义又与“愈”字相类,即张籍所讥与人为无实驳杂之说者也。故窃意或者之言近是。洪氏所疑容貌声音之陋,乃故为幻语,以资笑谑,又以乱其事实使读者不之觉耳。若列仙传则又好事者因此序而附著之,尤不足以为据也。

本站推荐:闺门秘术隔帘花影轮盘愤怒的乡村淞隐漫录老舍小说集外集洞冥宝记古欢堂集独手丐杨维桢集

韩昌黎文集校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IT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马其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马其昶并收藏韩昌黎文集校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