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小说网 > 高阳说红楼 > 乾隆手抄本

乾隆手抄本

推荐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陆陇其家训译注酸甜苦辣咸大杂烩美学漫步老古董人物志译注古琴疏中麓画品

IT小说网 www.ittxt.com,最快更新高阳说红楼最新章节!

    ————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公案

    赵冈教授谈《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公案————关于乾隆手抄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发表于一月十七日联副,谓此稿本曾经徐嗣曾收藏,不确!据赵文知联经出版公司影印此稿,其原本收藏者为杨继振,请从杨继振谈起。

    赵文:“杨继振字又云或幼云……隶内务府镶黄旗,即上三旗包衣人士。”又引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杨继振,字幼云,汉军镶黄旗人,工部郎中,收集金石文字,无所不精,于古泉币,收藏尤富。”又谓:“杨继振著有《星风堂诗集》及《五湖烟艇集》。”盖有两误:杨继振为汉军,绝非包衣,清朝内务府,最初固为上三旗包衣所组成,但内务府世家不必尽为包衣,自顺治入关后,汉人而入旗者,皆为汉军,不称包衣。从各种迹象来看,杨继振绝非包衣而为汉军,此非几句话可以解释得清楚,亦与这一重“公案”无太大关系。姑从略,此其一。杨继振藏书之所,名“星凤堂”而非“星风堂”,此其二。

    汉军或用两名,遇汉人则冠汉姓,遇旗人则避汉姓,故杨继振又名继振。《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有继振而无杨继振,其传见《清画家诗史》。手头无此书,未能引录。

    中华书局版《中外人名辞典》作杨继振:“清阳湖人,字幼云,爱藏书,数十万卷,卷帙精整,标识分明。”最后八字为杨继振所自道,则叙其为阳湖人,亦可信其确有所本,后面还要谈到,此处不赘。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六,杨继振条下有按语:“春宇先生讳宜振,汉军镶黄旗人,道光乙巳恩科进士,工部侍郎。同治乙丑视学江苏,昌炽以童子受知幼云先生,不独藏泉最富,金石图书亦皆充牣,近渐散佚,昌炽得其奇零小种,藏印累累,每册有‘杨’字圆印、‘石筝馆’、‘猗欤又云’印,两纸黏合处,有‘雪蕉馆’骑缝印,卷首有长方巨印,其文曰:‘予席先世之泽,有田可耕,有书可藏,自少及长,嗜之弥笃;积岁所得,益以青箱旧蓄,插架充栋,无虑数十万卷,暇日静念,差足自豪。顾书难聚而易散,即偶聚于所好,越一二传,其不散佚殆尽者,亦鲜矣!昔赵文敏有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静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予谓吴兴数语,爱惜臻至,可云笃矣!而未能推而计之于其终,请更衍曰:勿以鬻钱,勿以借人,勿以贻不肖子孙!星凤堂主人杨继振手识,并以告后之得是书,而能爱而守之者。’又题后云:‘予藏书数十万卷,率皆卷帙精整,标识分明,未敢轻事丹黄,造劫楮素……’”又引叙:“鲍康为继幼云跋《币拓》册子:‘春宇同年之弟幼云,与余有同癖,壬申解组旋都下,闻幼云收藏益富。’”

    按:宜振为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的翰林,同榜有于同光政局绝大关系的两人,即文祥与阎敬铭。宜振于同治三年四月升补为工部右侍郎,正为文祥隐主朝局之时,次年冬外放为江苏学政,至十一年秋返京,回任工右,光绪五年正月调户部右侍郎,七年四月病免。

    以上所引数据,可以约略归纳出杨继振的经历行踪:

    1.杨继振当其兄放江苏学政时,是在江南。叶昌炽所谓“以童子受知幼云先生”,当是昌炽以童生赴考,而继振佐其兄阅文,取中昌炽。

    2.杨继振做工部郎中,当在宜振外放之时。因为兄为本部堂官,弟须回避,即不能为本部司官。度继振北返,当在同治五、六年时,鲍康于同治十一年(壬申)到京“闻幼云收藏益富”,可决其此时在京。

    3.当宜振回任后,继振又须回避,即或居官,亦为闲曹,而非必须常到衙门的司官。所以鲍康《戏柬继幼云》诗,有“翩然尘海两闲鸥”之句。

    4.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前六卷脱稿于光绪十六年前,而星凤堂藏书已渐散佚,自是继振已下世的明证。

    我作上述分析,意在为研究杨继振及其所藏此《红楼梦》稿本者,提供线索:

    1.《中外人名辞典》说杨继振为阳湖人,必无误。继振自述,“席先世之泽,有田可耕,有书可藏”以及“益以青箱旧蓄”等语,在在证明其出身书香世家;而《红楼梦》稿本上钤有“江南第一风流公子”印,更明明道出原籍。按阳湖即常州,明朝末科状元(崇祯十六年癸未)杨廷鉴常州人;子大鲲、大鹤,于顺治十六年、康熙十八年先后入词林;大鲲一孙,亦为翰林,大鹤之后,尤为出人头地。一子祖楫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翰林;另一子椿,字农先,后其兄六年成进士,杨椿工古文,少为姜宸英、朱彝尊所赏识,后为李绂、方苞所推服,雍正及乾隆初在史局二十余年,著作极富,其子名述曾,字二思,乾隆举鸿博,官至侍读学士,主修《通鉴辑览》,垂成而卒。杨继振疑即此杨家之后,至于如何入旗,尚待细考。

    2.与杨继振同时的藏书家,有刘位坦父子,位坦字宽夫,顺天府大兴人,是“天子脚下”的土著,因得河间献王君子馆砖,名其书斋为“君子馆砖馆”,又名“砖祖斋”,家居京师后孙公园。所以题一门联“君子馆砖馆,孙公园后园”。

    位坦子铨福,字子重,亦好藏书。适之先生的“宝贝”,甲戌本《红楼梦》,即为刘铨福旧藏。刘氏父子与杨继振同时同地同好,同为缙绅中人,应无不相识之理,然则既同有《红楼梦》异本,自亦无不相互借阅校勘之理。两者曾有何渊源,不妨探索。

    关于徐嗣曾,赵文中说:

    周春在其《阅红楼梦随笔》中则说有人亲自读到这套全本《红楼梦》。周春之文如下: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

    周春,浙江海宁人,字芚兮,号松霭,黍谷居士,生于雍正七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中过进士,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上述那条记载是书于甲寅(1794)中元日,庚戌是1790年,此年以前最后一次乡试是1788年。杨畹耕买到两部钞本的时间,应该更早一点。

    谁都可以看得出来,赵文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明明是“雁隅”其人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何以张冠李戴说“杨畹耕买到两部钞本”?

    赵文中又说:

    据我查证,杨畹耕即是徐嗣曾,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累迁福建布政使,五十年(1785)擢巡抚,五十六年病卒于山东行次。《福建通志》中有其任官纪录,但名下注“榜姓杨”。《清史》卷三百三十三有传云:

    “徐嗣曾,字宛东,实杨氏,出为徐氏后,浙江海宁人。”

    此人与周春是海宁小同乡,前后中式,应该是相当熟的朋友。徐嗣曾本姓杨,畹耕可能是早期的字或号,他中进士后才改徐姓,故榜上仍姓杨,乾隆五十二年,因清兵溺毙案,下吏议,赴京,事既定,于五十三年返福建原任。想来这两部钞本是他在北京打官司那段期间买得者。乾隆五十三年各省有乡试,按清朝考试制度,应由当地巡抚出任乡试监临,于是徐嗣曾便于该年乡试携带《红楼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五十五年秋,台湾生番首领为了高宗八旬万寿,自请赴京祝嘏,嗣曾奉旨率生番首领前往热河行在瞻觐,想来徐嗣曾是在赴京途经苏州时,才把有关《红楼梦》这段佳话告诉了周春,这些事都发生在程甲本问世以前。

    说杨畹耕即是徐嗣曾,赵文必有所本,可以不论;但果如所云,我可断言,徐嗣曾绝未收藏过这两部一名《石头记》、一名《红楼梦》的钞本。因为赵文所考证的徐嗣曾的经历,与事实大有出入。

    事实如何呢?第一,乾隆五十二年徐嗣曾根本不曾赴京“打官司”;所以,第二,即无所谓“于五十三年返福建原任”;然则,第三,“这两部钞本是他在北京打官司那段期间买得者”,即是毫无根据的空想;再说第四,康熙五十三年虽逢大比之年,而徐嗣曾并未入闱监临;于是,第五,“徐嗣曾便于该年乡试携带《红楼梦》入闱”之说,亦成子虚;还有,第六,如果徐嗣曾曾与周春相晤,地点应该在海宁,而非苏州;最后还有个无关宏旨的第七,徐嗣曾死在乾隆五十五年,而非五十六年,这一点连《清史稿》都错了,《清史稿·列传》:“五十五年……命率诣热河行在瞻觐。十一月回任,次山东台庄,病作,遂卒。”其实,徐嗣曾是死在这年十月而非十一月。

    先谈第一点,徐嗣曾擢巡抚的第二年有林爽文之乱,“调浙江兵经延平吉溪塘,兵有溺者,嗣曾坐不能督察,下吏议”(见《清史稿·列传》)。按:“下吏议”者,交吏部议处,并未实令徐嗣曾赴京,所谓“坐不能督察”,即为“失察”,亦非重罪;即为重罪,按清朝的规制,是派大员驰赴福建查办。除非天子亲鞫,或必须两造对质,而非特简亲藩按问,不能定其是非者,才会召令督抚赴京。

    林爽文之乱,至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平定。其时闽浙总督李侍尧、常青皆驻厦门、泉州,为福康安办后路粮台。总督专管军务,则民政自须巡抚负其全责,亦绝不可能召徐嗣曾赴京,且逗留经年之久。

    王氏《东华录》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上谕:“徐嗣曾本系汉员,由科甲出身,朕因其办理地方事务,尚能循分妥协,是以擢用巡抚。朕平日信任委用,原非若福康安、李侍尧可比;但以柴大纪如此款迹昭然,在浙江既有声闻,福建自更有物议,徐嗣曾岂毫无闻见者?着该抚即将柴大纪各款迹详晰查明确实,并此外有无别项劣迹,一并据实参奏,该抚已往之咎,朕已不加深究;今经特旨询问,若再有徇隐之处,则是自取罪戾,恐不能再邀曲贷!”此谕十分明白,“溺毙清兵案”已邀曲贷,而其时徐嗣曾人在福建,并非在京。

    徐嗣曾既未赴京,则回任之说,不攻自破。兹更一考徐嗣曾乾隆五十三年一月至八月的踪迹,仅据王氏《东华录》可知:

    1.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命徐嗣曾接办台湾郡城、嘉义等处改建砖石城垣事宜。

    2.同月,命在台湾为福康安建生祠;后知即由徐嗣曾董理此事。

    3.五月,福康安、徐嗣曾会奏,审问柴大纪经过。

    4.七月,福建藩司伍拉纳补授河南巡抚,但以“徐嗣曾见在台湾承办城工诸事,其巡抚事务系伍拉纳护理”,特命俟“徐嗣曾回至内地后”,伍拉纳再赴河南新任。

    5.八月,徐嗣曾奏报,兴建福康安生祠事宜,特命“李侍尧、徐嗣曾着准其一体列入”,并亲定木牌位置,徐嗣曾居左三。

    如上所述,徐嗣曾这年一直到八月都在台湾,则乡试在省城,徐必不在闱中,乡试监临虽为巡抚的专责,但如巡抚因故不能入闱,亦可由总督、学政或藩司代理。“雁隅”不知何人,看字面是个别号,查《(历代人物)别署居处名通检》并无此名;如果有心追索,就当时够资格入闱监临的闽中大员或闽籍人士的诗集中,细加搜检,当有所得。

    关于徐嗣曾在乾隆五十五年入觐一节,王录所载,亦甚明白。是年三月初上谕,台湾狮仔等社生番头目一十二名均愿赴京叩祝万寿,着徐嗣曾带同,务于七月二十日以内,前赴热河。

    同年十一月初一记:徐嗣曾卒,调浦霖为福建巡抚。按徐嗣曾死在山东。奏报到京,至少要两三天工夫,可知死期必在十月而非十一月,否则,不可能初一便有上谕。至于徐嗣曾自福州至热河,必是经建瓯、浦城,翻仙霞岭入浙,循信安江入富春江,经子陵钓台而到杭州,再由运河北上。这是最近也比较舒服的一条路,到清末还是如此,宝廷放福建主考,来去都是这么走法,因而才有“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这种风流公案。

    运河经海宁、经苏州,但我不知赵文何所据而想到徐嗣曾是在“赴京途经苏州时,才把有关《红楼梦》这段佳话告诉了周春”?

    《海昌备志》载:“松霭潜心著述,所居著书斋。终岁不扫除,凝尘满室,插架环列,卧起其中者三十余年,四部七略,靡不浏览。”周春号松霭,卒于嘉庆二十年,享寿八十七。如“三十余年”以三十五年计,则自嘉庆二十年逆推,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后,周春即自锁于他的“梦陶斋”中了,徐嗣曾顺道往访,自然是在海宁,而非苏州。

    写到这里,我想赵冈教授一定会承认,徐嗣曾并未收藏过这两部钞本。不过,这两部钞本从“闽中”这个方向去追寻源流,可能是走对了路子,我愿提醒赵教授:有正本的祖本收藏者戚蓼生,在乾隆五十七年是福建按察使,他的八十回钞本,名为《石头记》,莫非与“雁隅”所得的八十回钞本是同一来源?

本站推荐:大杂烩孙子兵法草庐经略营造法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镜镜詅痴译注正杨科学与玄学文学课寄园寄所寄

高阳说红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IT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高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阳并收藏高阳说红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