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小说网 > 大英殖民帝国 > 第9章 劳动力供给与殖民地经济

第9章 劳动力供给与殖民地经济

推荐阅读:赣第德曼殊斐尔小说集涡堤孩永井荷风异国放浪记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日本侘寂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意气”的构造西方文学史十二讲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IT小说网 www.ittxt.com,最快更新大英殖民帝国最新章节!

    欧洲文明高速发展,产业活动生机勃勃,大自然的回馈也越来越多。人类的需求日趋增多,国家财富随之积累。中国和日本借鉴了欧洲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日臻成熟,欧洲却无法对其进行干预。然而,印度的情形与这些国家都不同。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印度的殖民区域多在落后民族聚居的地方或人烟稀少的深山大泽。无论印度的殖民落脚点在哪里,文明的发展都会刺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英国人在温带地区从事的产业活动非常多,但无法承受热带地区的重体力劳动,只能提供资金或施以管理。欧洲早期的殖民活动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后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了温带地区。

    为了满足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欧洲殖民地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以下五种政策:

    第1节 雇佣原住民

    西班牙采取了雇佣原住民的方式。为攫取财富,西班牙强迫原住民弃农从矿,甚至残忍迫害他们。很多原住民因劳累过度死亡。西班牙在巴哈马群岛大开杀戒,仅有十六人幸存,牙买加原住民无一幸免。一些重要的殖民地人口稠密,无法施行种族灭绝政策,只能采取压榨或剥削的措施。英国殖民者往往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西印度群岛的原住民非常少,英国殖民者征服了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将其驯化为奴。毛利人和澳大利亚土著难以教化,非洲祖鲁人和卡菲尔人被驯服成了苦役,霍屯督人和布须曼人没有太大用处。西属与葡属殖民地的原住民更容易融入当地产业生活。墨西哥和南美的主要人口是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种。英国人对日耳曼血统心存敬畏,阻碍了种族融合。因此,英国殖民地的混血人种并不多。无论采取一夫多妻制,还是像卡罗来纳种植园家庭那样引进家奴,“家”的概念都无法得到升华。生活在破瓦残垣,常被鞭笞的农工,即使偶尔受到善待,也依然不属于任何家庭。

    第2节 黑奴制度

    雇佣劳动力本来是合理合法的,但殖民者的雇佣方式令人不齿。西非黑奴是美洲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也许有人会问,殖民者为什么不雇佣非洲黑人,而是买卖黑奴呢?这也许是欧洲和非洲共同开发美洲资源的阴谋。奴隶贸易最后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缺乏两个必备条件:第一,征得黑人同意;第二,输送渠道畅通无阻。欧洲人对待黑奴的方式非常野蛮,黑奴几乎没有任何人权。地位低下的黑奴成为满足贪欲和发泄仇恨的工具。葡萄牙人最先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贩奴机构,将黑奴从非洲工厂贩卖到巴西种植园。西班牙人虽然从未涉足这种交易,但仍然千方百计地向古巴、波多黎各的种植园提供奴隶。西班牙传教士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支持奴隶买卖,认为黑人比印第安人更能适应高强度的劳作。英国也涉足奴隶贸易。我们虽然不能以19世纪的道德标准衡量17世纪的贸易,但发现约翰·汉普登和弥尔顿的祖国竟然为了这笔垄断交易与其他国家讨价还价,并试图通过《乌得勒支和约》达到目的。奴隶制持续了二百五十多年,大西洋年均贩奴十万人次,非洲人民经受了沉重的苦难。伊斯兰教徒将黑人从西非驱赶到埃及、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土耳其,使其成为家佣;欧洲人将黑奴贩卖到种植园。家佣的地位比弗吉尼亚和牙买加的黑奴地位高一些。在最近关于西印度群岛种植园的记录中,黑奴贩卖与牲畜买卖的账目往往混杂在一起。黑人婴儿的生死记录与驴、牛的记录并无二致。正如一位法兰西作家描述的那样,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厂,利用黑人对阿拉伯人的仇恨,使双方在大西洋东海岸交战。

    非洲部落居民被捕

    奴隶被扔进条件恶劣的船舱,运往美洲种植园

    奴隶登陆美洲海岸

    在历史长河中,反对奴隶贸易的声音不绝于耳。贵格会清楚地认识到奴隶贸易的不合理性,教徒们因同胞的贪得无厌备感伤心。直到18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抵制奴隶贸易。1780年,宾夕法尼亚废除了奴隶制。格兰维尔·夏普提议,英属殖民地的黑奴应该重获自由[1]。1784年,剑桥大学玛格达莱妮学院的一名硕士曾以“强迫黑奴劳动是否合法”作为论文观点。托马斯·克拉克森为奴隶解放事业奉献了一生,最终斩获殊荣。威廉·考珀、埃德蒙·伯克和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曾言辞激烈地抨击奴隶制。威廉·皮特试图从法律角度证明奴隶制的不合法性。颇具影响力的威廉·威尔伯福斯坚信奴隶制是不公正的,并与托马斯·克拉克森共同致力于废除奴隶制的事业。废奴主义者前仆后继,付出了五十多年的心血和努力,终于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一幅鸿篇巨制。黑奴为种植园带来了丰厚利润。因此,种植园主通过贿赂各市长与选民抵制废奴呼声。1832年,《改革法案》的颁布遏制了徇私舞弊的行为。法兰西革命使人们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怀疑,废奴运动进程加快,奴隶贸易因此受到影响。美国独立之前,弗吉尼亚议会加入了废奴运动。弗吉尼亚下议院分别于1794年和1796年通过了废奴法案,但在1804年,上议院以七十六票对七十票否决了该法案。1806年,下议院通过了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的提议,并于1807年生效,但不幸的是,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和威廉·皮特都已经去世。该决议在下议院以二百八十三票对十六票通过,并以六十六票的多数票在上议院通过。1808年,美国终于取缔了奴隶贸易,但非法贩奴行为并没有销声匿迹。1811年,亨利·布鲁厄姆说服议会,将奴隶贸易设为重罪,并通过部署海上巡洋舰遏制奴隶贸易。新的政治经济学主张废除不公正的奴隶贸易,慈善家们也认为这种贸易是浪费资源。然而,罗伯特·巴克斯顿的提议在1823年再次遭到否决。1825年,威廉·威尔伯福斯从议会退休,但罗伯特·巴克斯顿依旧在为废奴事业努力。1833年,亨利·乔治·格雷携同亨利·布鲁厄姆和约翰·斯坦利,一致通过了废奴法案。此外,英国还决定给贩奴者发放两千万英镑国家赔偿金,并以税收的形式落实该政策。废奴主义者对此表示赞同,公民交口称赞并表示愿意负担重税。1834年8月1日,废奴法案生效,七十七万零两百八十名奴隶重获自由。威廉·威尔伯福斯没有亲眼见证废奴法案的两次审议过程,抱憾离世。1846年,托马斯·克拉克森也逝去。种植园主尝试利用学徒制挽留黑人,但并没有奏效。1838年,学徒制流产。与此同时,废奴范围扩大到了东印度种植园以及其他国家,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48年)、葡萄牙(1851年)、荷兰(1860年)和美国(1864年)。在过去的十年中,巴西和古巴仍然存在贩奴现象。直至1886年,古巴才彻底废除了奴隶制。虽然古巴政府没有提供国家赔偿金,但也并没有影响当地的生产活动。巴西预计在19世纪末废除奴隶制,但奴隶主必须预支一定的赔偿金。1887年,奴隶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奴隶主惩罚不听话的奴隶

    威廉·考珀(1731——1800)

    美国废奴运动期间戴着手铐脚镣的奴隶

    直到19世纪,“奴隶制”的政治概念才逐渐消亡。废除奴隶制不仅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瓦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坚决支持奴隶制,认为低贱的奴隶既可以满足产业需求,也可以用来抵债。斯巴达和雅典践行了奴隶制。从政治哲学角度看,奴隶制并没有被彻底废除。[2]美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尚未普及人权概念。奴隶制不会因基督教的谴责而终止,但在基督精神的教化中逐渐消解。贵格会教徒的信仰纯粹专一,福音派教徒竭力复兴本教,这都使人们意识到奴隶制与人类的幸福生活格格不入。欧洲各国深受奴隶制的影响,不遗余力地为废除奴隶制做出努力。

    亨利·布鲁厄姆(1778——1868)

    威廉·威尔伯福斯(1759——1833)

    托马斯·克拉克森(1760——1846)

    托马斯·克拉克森在议会发表废奴演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光明总会从黑暗中迸发出来。经过二百五十多年黑暗的奴隶制,人类终于盼来了废除奴隶制的时刻。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载着人类道德意识的净化过程。

    第3节 引进苦力

    废除奴隶制后,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不再从非洲进口劳动力。英国的苦力主要源自印度。为了养家糊口,很多印度人自愿离家,远赴与家乡气候相似的地方,从事稳定的工作。他们不仅享有薪水,还能拥有人身自由和家庭权益,最后衣锦还乡,平生第一次成为资本家。譬如,一艘船曾运送三百二十名印度苦力返回加尔各答。这些苦力携带的钱财高达六万五千美金。低种姓的印度人多在毛里求斯、纳塔尔和西印度群岛的糖业种植园劳作。亚热带地区的昆士兰多雇佣太平洋岛屿的原住民。殖民地政府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苦力的运输渠道,为各殖民地分配苦力并提供膳宿,以确保苦力得到公正待遇。此外,政府还监管苦力的膳食,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障,定期检查他们住的工棚,并统一劳作时间和工资标准。每位苦力享有两次被雇佣的机会,除非受到官方惩戒,否则不得中断雇佣关系。他们可以长期定居在殖民地,也可以重返印度。昆士兰殖民政府的失职之处在于制度的实施方式,而不是制度的具体内容,譬如代议制殖民地和直辖殖民地制度。波利尼西亚人的为奴史曲折坎坷,船工们地位低下,工作环境十分混乱。虽然昆士兰幅员辽阔,但种植园大多远离市中心。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政府失职、波利尼西亚人受到虐待的理由。昆士兰的新内阁上任后,不仅实行了居民优待政策,还特赦了部分罪犯。英属殖民地的苦力大多聚居在一起,如圭亚那的七万名苦力、特立尼达岛的七万名苦力、纳塔尔的四万名苦力、牙买加的一万三千名苦力和毛里求斯的二十五万名苦力。

    奴隶制和苦力制之间的对比清楚表明,如果国家律法公正,不仅可以满足经济需求,还可以赋予苦力人身权利。

    比起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奴隶制,英国的奴隶制并不苛刻。

    苦力制度为全世界带来了福音。英国通过议会控制苦力来源地————印度殖民地和其他使用苦力的英属殖民地。鉴于同印度等英属殖民地的频繁交往,英国可以有效监管苦力制度。旅居海外的英国人可以随时将所见所闻报告给政府。因此,种植园主认为,善待苦力关乎国家声誉。尽管殖民进程进入尾声,但种植园主获益颇丰。就像校长需要接受政府检查一样,种植园主也受到国家的监管。虽然一些殖民地对此持有异议,但英国人雇佣其他民族作为劳动力的方式从未改变。

    中国劳工的处境比较特殊。他们在世界其他地方通常不受欢迎,甚至遭到驱逐。但他们胸怀抱负,一些人留在城市工作,一些人涉足商业,不再投身田间劳作。整体来说,中国劳工的问题属于自由移民问题。

    第4节 囚犯劳动力

    在早期的殖民活动中,葡萄牙强迫囚犯在巴西种植园劳作,法兰西王国和英格兰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17世纪的动乱时期,英格兰将圆颅党政治犯遣送到殖民地充当劳动力。邓巴战役、伍斯特战役、利默里克战役后,奥利弗·克伦威尔将受降的骑士遣送到了弗吉尼亚和巴巴多斯。1686年,蒙默思之乱平息后,囚犯们被发配到巴巴多斯。来多尔切斯特、埃克塞特和韦尔监狱的六十八名农夫、七十二名织工、九十名工匠和一百名其他囚犯因叛国罪被判处十年苦役,随即流放到了殖民地。刑满释放后,这些囚犯可以前往其他海岛或波士顿、纽约和弗吉尼亚,甚至返乡。后来,“将囚犯流放到海外”的方式也开始用于处置普通罪犯,并成为除了死刑以外最严苛的惩罚。

    巴西奴隶主在惩罚奴隶

    奴隶们在繁重的劳动后休息用餐

    英国痛失美洲殖民地后,只能重新寻找处置囚犯的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和加拿大都不愿意接收罪犯,詹姆斯·库克在澳大利亚最偏远的海岸建立了罪犯安置点。这个地方植物品种繁多,因此,詹姆斯·库克将其命名为植物湾。1787年,六艘运输船和三艘仓库船承载着七百五十七名罪犯,其中包括二百名女囚犯,在一艘战舰和交通船的护送下,驶往植物湾。后来,海军源源不断地向植物湾运输牲畜和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犯人们刑满释放后,会得到土地、牲畜和能够维系十八个月的粮食。一些人将这些物资挥霍殆尽,但大多数人克勤克俭,开始了新生。英国每年约有两千至三千名罪犯被判流放,他们大多因伪造罪和盗马罪被判无期徒刑,畏罪潜逃的人会被判处死刑。随着自由民的到来,出狱后的犯人会留在殖民地兼做劳工。后来,这种劳动力供给方式开始流行,社会风气逐渐败坏,政府渎职腐败,物欲主义盛行。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生性善良的人们依旧乐观向上。但也有一些人以暴制暴,加剧了社会矛盾[3]。罪犯“诗人”乔治·巴林顿的名句曾作为悉尼歌剧院的开场白:“真正的爱国者愿意为了国家的未来远赴他国。”

    詹姆斯·库克在植物湾登陆

    乔治·巴林顿在考文特花园剧院偷盗奥尔洛夫伯爵的口袋时被逮捕

    随着新南威尔士领土的扩张,横跨蓝山的盛景再次出现。自由民络绎不绝地来到澳大利亚殖民地,农业岁丰年稔,人们开始反对接收流放犯人。殖民地政府也左右为难:维多利亚殖民地政府受到了威胁,决定将罪犯运往普利茅斯;开普敦人民反对囚犯定居在本地;范迪门地断然拒绝囚犯输送计划;西澳大利亚举棋不定,囚犯输送计划最终流产。以霍华德为代表的民众对不幸的囚犯深表同情,尤其是女囚犯。杰里米·边沁、查尔斯·亨利·麦金托什[4]和塞缪尔·罗米利开始倡导较为温和的刑法。1819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共有一千三百一十四人被判死刑,但仅有一百零八人被当场处决,其中十五人犯有谋杀罪。1849年,温和派政府上台,六十六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十五人犯有谋杀罪。理查德·惠特利大主教多次强调,死刑制度有悖道德。英国政府勉强认同了他的观点,于1867年废除死刑。

    杰里米·边沁(1748——1832)

    塞缪尔·罗米利(1757——1818)

    然而,法兰西依然执行死刑制度。屡教不改的罪犯被送往卡宴和新喀里多尼亚殖民地,困扰着附近的澳大利亚殖民地。

    第5节 雇佣自由移民

    人类的体质适宜在温带地区劳作。自由移民是殖民地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殖民地供养他们,从而形成了新的社区。新的商品市场为自由移民的子女提供了海外就业的机会。商人们积极开展商业活动,工厂夜以继日地进行生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本国的排斥与外界的吸引形成了移民动机。新的殖民地充满诱惑,就业机会多种多样,这也是英国产业发展的尴尬处境。随着英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水平的提升,原本饱和的殖民地仍然需要吸纳更多人口。不知维多利亚殖民地的土著是否认为“澳洲花园”已经人口过剩,但可以肯定的是,英国人口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已经达到四百万。伦敦被威廉·科贝特称为“瓮”,星罗棋布的花园和一望无际的田野从市中心向外延展。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密度,如果想了解英国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人口密度,那么应该调查一下居民的居住感受。如果国内的人口密度不大,但移民依然源源外流,说明英国的国力终将日渐式微。

    威廉·科贝特(1763——1835)

    殖民初期,移民动机缓解了英国国内的人口压力。探险家前往殖民地寻找新的财富之源,航海家和旅行者的描述令人心驰神往。出于政治仇恨、经济衰败、宗教迫害等原因,人们背井离乡前往殖民地。一百五十年来,大量自由民自愿移居到英属殖民地。1760年,美洲殖民地人口达到了三百万,而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仅有七百万。

    随着美国的独立,英国的移民活动进入尾声,其影响也微乎其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第一,地处热带的西印度群岛物产丰饶,加拿大自治领竭力吸纳移民,而且澳大利亚的移民数量也不多;第二,英国国内的人口过剩压力已经得到缓解,甚至需要为不断发展的制造业提供就业人口。战事频仍、赋税苛刻等因素迫使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战士们身心交瘁,一些军人过劳而死,数量超过了在特拉法尔加战役、维埃拉战役和维多利亚战役中的伤亡人数,皇家海陆军急需征募新兵。滑铁卢战役过去三十年后,英国开始致力于国内人口的增长,移民活动暂停。

    滑铁卢战役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拿破仑被关进了圣赫勒拿监狱,贫穷儿童抚养法案改弦易调。此外,移民活动逐渐复苏。从1815年到1830年,每年平均有两万三千人离开英国,远赴加拿大、开普敦和美国,澳大利亚也开始鼓励自由移民前来定居。美国移民与日俱增,如1830年至1840年,移民年平均增长量为七万人;1840年至1846年,年平均增长量为十万人,在移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爱尔兰农民几乎全岛迁徙,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强迫小农场扩大经营,马铃薯种植业促进了人口增长和财产分化,但大部分人仅以蔬菜充饥。1846年至1847年,马铃薯歉收,民众被迫移民。移民潮带来的自由贸易减轻了上述灾难造成的影响,爱尔兰人决定自谋生路。从1840年至1846年,约十万爱尔兰移民涌入英国殖民地。从1847年至1850年,爱尔兰移民增长至二十八万人,其中大多数去了美国。[5]数世纪以来,爱尔兰人从未指望英国在危机时刻给予他们慷慨帮助。1801年,移民潮的出现使爱尔兰人口从八百万骤降至五百二十五万,现在仅剩五百万。与此同时,从1851年5月1日至1889年12月31日,爱尔兰移民总数达三百三十四万六千五百八十人。

    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

    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

    帝国主义情结并没有消除爱尔兰移民的民族特性,尤其是在美国的爱尔兰人。提到全世界讲英语的民族时,应该牢记的是,爱尔兰人多年的仇恨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英国的热爱。

    苏格兰人更喜欢加拿大和新西兰,莱茵河畔的德意志酿酒商认为澳大利亚的葡萄园经济前景可观,剑桥郡的年轻人在伦敦扎稳了脚跟,并将同乡也带到了伦敦。紧密的家族联系促进了世界劳动力的流动,铁路和蒸汽船更是促进了这一流动。大多数法兰西移民去了阿尔及利亚和受法兰西影响较大的地方,如埃及。除了法裔加拿大人,现在约有五十万法兰西人定居海外。

    早期的铁路轨道与蒸汽机车

    德意志移民在移民史中举足轻重,他们是最早移民到海外而且活跃到现在的民族,具备优秀的移民品质。譬如,德意志移民在宾夕法尼亚的人数占比较大,他们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庇护下前往开普敦,随后遍布世界各地。从1850年至1870年,大约有二十五万法兰西人、二百二十六万七千德意志人和二百七十万爱尔兰人移民美国。德意志帝国如果早点开展殖民活动,无疑会拥有更多的殖民地,甚至独立的德意志国家。但由于受到英属殖民地和美国的同化,其殖民影响力并不显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移民目的地是南美洲。意大利人比较心仪西班牙、美国、拉普拉塔河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这表明他们非常重视拉丁亲缘关系。瑞士人纵贯南北美洲,荷兰人相对稳定。但事实上,荷兰曾在殖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曾在《论宗教》中谈到查理二世瓦解三国同盟,致使荷兰落入路易十四手中,荷兰人悉数迁往美洲及东部殖民地。由于国土面积狭小,生产力低下,荷兰没有能力供养国民,因此,从1882年至1889年,每年约有四千荷兰人移居美国。

    苏格兰曾尝试掀起移民运动,并试图在1621年将新斯科舍划入苏格兰的管辖范围内。然而,达里恩的两次移民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英国继续掌握着苏格兰的命运。

    威廉·佩恩回顾了整个欧洲移民史,他认为,苏格兰对移民运动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英国,再次是德意志帝国。

    在移民运动中,英国政府既没有收集海外劳工的信息,也没有抓住机会鼓励移民,这种不作为令人不满。德意志也不鼓励移民,但法兰西一直通过各种措施刺激殖民地的发展。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府设置了通往美洲殖民地的专属通道,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19世纪,在“伟大和平”的计划实施十年后,英国下议院开始考虑移民问题。1871年,皇家委员会的研究方案得到政府的认可。这个方案和爱德华·吉本·韦克菲尔德的理论如出一辙,即殖民地土地的销售收益应该用于奖励移民,其中,男性移民每人奖励三十英镑,女性移民每人奖励二十英镑。殖民地政府被迫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劳动力。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黄金的发现促进了移民的分流。所有殖民地都向劳工允诺了人身自由权,并提供优厚的待遇。英国的工薪阶层渴望在殖民地拥有自己的土地,因此,大片土地逐渐被侵占。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殖民地的居民开始嫉妒移民,不再支持移民运动。

    安妮女王(1665——1714)

    殖民政策限制了移民的自由,移民开始与英国分庭抗礼。刚刚独立的殖民地对兰开夏郡、敦提和贝尔法斯特的产品征收重税,坚决反对自由移民,并表示一旦时机成熟,会再次接收移民。英国给每位移民补贴一百七十五英镑。但需要移民为国家建设出力时,却无人响应。英国为避免重蹈覆辙,不再提供补贴。身强力壮的农民只能得到每英亩二十先令的补贴。因此,美洲移民通道关闭,“自由、平等”的概念不再适用于英属殖民地。国会议员兼著名作家的卡伯特·洛奇认为,美国应该考虑是否继续接纳移民。美国曾经对那些受到压迫的欧洲人非常宽容,但现在,当欧洲腐朽文明的受害者与美国人形成竞争时,双方只有愤怒与仇视。

    卡伯特·洛奇(1850——1924)

    英属殖民地的前景一片茫然。虽然殖民地非常关注英国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也很关心劳动阶层,但依旧没有做好接纳英国移民的准备。如果动用武力强迫殖民地接收移民或使殖民者重新瓜分领地,很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也许人们可以期望帝国主义或世界主义取代民族主义。劳动者坚信,世界终究会向所有人开放,到那时,劳动力就可以自由流通了。

    英国政府不谋其政,国家干预势成骑虎,权威人士建议政府取消移民补贴。殖民部以小额贷款的方式,将数百万英镑提供给准备移民的人,利息为3%。移民人数不断增加。然而,英国真的希望健壮的英国人移民吗?如果真的是这样,英国政府一定不会阻挠,但也不应该继续发放国家补贴。政府要求殖民部竭尽所能收集所有移民的信息,并成立了移民信息办公室[6]。该部门每个季度发表一份声明,详述各殖民地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并及时做出动态调整。英国邮局的季度通报成为政府发布信息的特殊渠道,但依然无法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由于产业结构类型多样,相关律法纷繁复杂,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对外律法共五百五十项,都是关于移民资质及其社会地位的律法条令。移民信息办公室的设立对移民来说是一种福利,但其发展还需时日。爱尔兰在都柏林设立了贸易委员会移民处。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一名首席视察官、九名助理和七名医疗检查员。

    英国的民间协会也承担了部分移民信息收集工作。譬如,移民自助协会负责联络英国、加拿大两国的移民。这个协会在加拿大的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可以为带有介绍信的移民介绍工作。1889年,该协会安置了八百一十六名移民,人均花费二百一十英镑,包括个人花销。据报道,只要想工作的移民都能顺利找到工作。教会移民协会负责介绍了解劳动阶层的神职人员去殖民地工作,许多孤儿院也采取了这种方式。各个民间协会通过小规模运作,共援助三千名移民。在移民和殖民者援助协会的帮助下,四千名移民与殖民者在新西兰定居下来,并成为拥有二十万英镑收入的工薪阶层。私人援助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一位女士曾出资十万英镑,在开普敦东部殖民地建立了移民定居点。

    移民可以根据自身专长在殖民地自由发展。颇具优势的综合殖民地往往包括形形色色的资本家、工头、农工、铁匠、工匠和其他手工业者,他们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此外,校长、医生和牧师各司其职,推动了殖民地城乡混合产业的形成。

    总之,早期的移民通常由上述群体构成。约翰·史密斯非常关注想要进一步发展事业的已婚夫妇、单亲的青少年移民,贵族阶层的运动场所、种植园主是否会一本万利等问题。渔夫“在平静的海面上,穿过宁静的溪流,从伊利诺斯岛穿越水产丰饶的亚尔河”,心怀喜悦,满载而归。近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系统管理殖民地的方法,最有成就的思想先驱应该是爱德华·吉本·韦克菲尔德。他对19世纪殖民史满怀激情,并凭借自身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著有《殖民的艺术》一书,因此被公认为“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杰出缔造者”。此外,他还建议新西兰效仿加拿大的殖民政府。前文已经提到,爱德华·吉本·韦克菲尔德的目标是将资本与劳动力结合,通过高价出售土地的方式供给劳动力。虽然还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但他的努力已经卓有成效。南澳大利亚最终脱离了新南威尔士,移民们在新西兰落地生根。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纷纷成立了公司,并在威灵顿和奥克兰设立了颇具影响力的董事会,以便践行上述思想。教会人员在坎特伯雷建立了教堂,并在奥塔戈设立了长老会分会。但移民政策最终还是无疾而终,并受到了“自然政治经济学”倡导者约翰·拉姆塞·麦卡洛克[7]的抨击。1851年,维多利亚殖民地的“淘金热”彻底打乱了移民制度。殖民者疲于应付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任移民自生自灭。殖民问题的权威专家小乔治·弗雷德里克指出:“经过我多年的研究、反思和实践,发现韦克菲尔德理论非常合理。无论对殖民地还是宗主国来说,如果全盘否定或完全忽视这一理论,实属英国人的不幸。”[8]

    奥克兰

    此外,也有一些人提议对城镇土地进行有序划分,并将教堂、学校、研究机构和医院建在城镇中心。

    一百年前,亚当·斯密曾说过:“资本在自然发展中举足轻重。”这句话虽然没有提到劳动力,但实际上也包括劳动力。任何社会都是农业发展优先,其次才是制造业和外贸。基于此,他指责现代国家“本末倒置”。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殖民地发展的中后期,尤其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殖民地的城乡产业并行不悖,甚至像一个百年大国那样波澜壮阔。

    格兰维尔·莱韦森-高尔勋爵曾指出殖民化的好处。如果没有国家干预,殖民地可以发展得更好,譬如许多经历了“婴儿期”和“青年期”的新兴殖民地。这种观点基于以下两个论据:第一,殖民地的发展与个体的积极性紧密相关。政府一旦强行干预,资本、商人、劳动力就会大量外流;第二,当时的英国政府还不具备国家干预的能力。只要任一论据成立,格兰维尔·莱韦森-高尔勋爵的论点就能够成立。此外,热爱自由的约翰·斯图亚特·米尔突然反戈相向,开始支持国家干预政策。他说:“只有在国家干预的情况下,殖民地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并不排除一些殖民地创建者的一己私欲。不过,大多数殖民地创建的初衷是为国家谋求福祉。各殖民地产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国家立法的指导,不经法庭批准的哲学立法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只能欣然接受现状。”

    格兰维尔·莱韦森-高尔勋爵(1815——1891)

    * * *

    [1]《萨默塞特案》,1772年。————原注

    [2]1669年,约翰·洛克起草了卡罗利纳的宪法法令。其中一条是关于“黑奴的绝对权力与权威”的补充条款。该条款既无愧疚之意也无开脱之辞,甚至大谈英国的宽容与自由制度。————原注

    [3]马库斯·克拉克的《无期徒刑》于1889年在伦敦宾利出版,生动地描述了澳大利亚殖民地早期的生活片段。————原注

    [4]查尔斯·亨利·麦金托什(Charles Henry Mackintosh,1820——1896),爱尔兰基督教传教士。————译者注

    [5]移民数据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究竟有多少人前往海外定居,又有多少人仅仅是出国旅游。但这些数据依然可以用来说明问题,至少可以根据比较研究追溯每年度移民运动的变迁。————原注

    [6]该部门花销不大,一年仅有一百五十英镑。————原注

    [7]约翰·拉姆塞·麦卡洛克(John Ramsay M'Culloch,1789——1864),苏格兰经济学家、作家及编辑。————译者注

    [8]罗伊科尔研究所学报,十七卷。————原注

本站推荐:洛丽塔十字军骑士少年弃儿汤姆琼斯史基地边缘大象的证词曾国藩传野鸭小妹妹国盗物语

大英殖民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IT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考尔德科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考尔德科特并收藏大英殖民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