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小说网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第十二讲】精进不懈、超越自我—由物欲世界升华到正觉世界

【第十二讲】精进不懈、超越自我—由物欲世界升华到正觉世界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IT小说网 www.ittxt.com,最快更新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最新章节!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1)由八大人觉经走上正觉之道

    《八大人觉经》分为四分——即序分、正宗分、总结分、流通分。正宗分八段经文,于第十一讲介绍完毕,本讲是最后一讲,于此介绍总结分、流通分。总结分,是把正宗分的经文作一总结,即‘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义译为觉者、智者,觉有二义,一者觉察义,是说能觉察烦恼与察知恶事,使之不能妨碍修行,此觉察之智称为‘一切智’。二者觉悟义,觉知并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获得究竟解脱。此觉悟之智称为‘一切种智’。

    菩萨,前文屡有解说,即发菩提心,‘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修行者之称。当然,这只算是初发心的因位菩萨,而不是证了果的大菩萨。

    至于大人,本文第三讲曾解释过,中国儒家以君子为大人,亦即是对有德者之称。本经此处所说的大人,是指佛菩萨而说的。总结来说,正宗分的八件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所从而觉悟的八条大道。

    (2)精进行道,慈悲修慧

    经文中说:‘精进行道,慈悲修慧。’精进,在修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八正道的第六支是‘正精进’;三十七助道品中,四神足科中有‘勤神足’。勤神足,指的也是精进;五根科中有‘精进根’,五力科中有‘精进力’,七觉支科中有‘精进觉支’,这些全指的是精进。而四正勤科,四品全是精进,在三十七品中,精进占了九品,由此可见精进的重要。

    经文中说‘精进行道’,所谓行,应该包括修行在内,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正是必修的科目。所以在此有介绍三十七道品的必要。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法,简分为七科,一者四念住,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支,七者八正道,兹分别述其内容如下:

    〈1〉四念住:念是观念,住是安住,即是于四境界观察,安住其念,引发定慧,故名念住。此四者是:

    1、身念住——观身不净。

    2、受念住——观受是苦。

    3、心念住——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无我。

    〈2〉四正勤:亦名四正断。正勤者,合于正理,勤求精进,此与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意义相同,此四者是:

    1、律仪断——对已生之恶法,修戒令其断灭。

    2、断断——对未生之恶法,已断令其永断。

    3、修断——对未生之善法,修令生起。

    4、防护断——对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

    〈3〉四神足:四神足亦名四三摩地。三摩地是‘定’的意译,住心一境为定。世间最殊胜之法曰神,能往还为足,神足是能来去于妙境的意思。此四者是:

    1、欲神足——由欲增上力而得定。

    2、勤神足——由勤增上力而得定。

    3、心神足——由心增上力而得定。

    4、观神足——由观增上力而得定。

    〈4〉五根:根有生长及护持两种意义,一谓如树有根,能生花果,修行者依五根而修,能生道果;二谓如树有根,能护持枝叶鲜润,修行者依五根而修,能护持道念不令丧失。此五根是:

    1、信根——深生胜解,净信。

    2、进根——进者精进,由信而精进不懈。

    3、念根——于所修谛理,念念不忘。

    4、定根——摄心于所修道法中念念不忘,相应于定。

    5、慧根——慧照现前,正观分明,因而证智。

    〈5〉五力:力者,于前五根,增长发生之力量,能排除一切障碍,摧伏一切烦恼,故名为力。此五者是:

    1、信力——信根增长得力,坚固正信,以破不正信之力。

    2、进力——进力即精进力,进根增长得力,破除身心懈怠,勤修正道。

    3、念力——念根增长得力,破除邪念妄想,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得力,破除散乱掉举,而入于正定。

    5、慧力——慧根增长得力,破除邪见外见,而证于正智。

    〈6〉七觉支: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是七种觉察方法,由修习五根五力,由智慧力,发起‘见道位’前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种‘顺抉择分’,而入于见道位。此七者是:

    1、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诸法之真伪。

    2、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向正道精进,不倦不怠。

    3、喜觉支——得善法生欢喜心,不著于常断空有之法。

    4、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而使轻安。

    5、念觉支——修行时慧照分明,明记定慧而不忘。

    6、定觉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

    7、行舍觉支——以平等心舍一切法。

    (3)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涅槃是什么

    法身之解释极多,简单的说,一者指佛所说之正法,二者法身即自性身,又名法性身,事实上这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成就佛法的身体。这身体不能以物质言,而是精神的意义。经云:‘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佛性若在隐位——即在潜存状态,名如来藏,若这如来藏显现出来,则为法身。法身的特性是有常住义,它不随著人的色身坏灭而消失,是长存于天地之间。

    法身船,是譬喻之辞,譬喻佛所说之正法如船,能渡人出生死大海;亦譬喻我人本具之佛性,我人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但以有佛性故,最后终能得度,不致永远沉沦。

    经文‘至涅槃岸’。涅槃二字,中国人把它看成是死的意思,实是大误会。不过,涅槃二字,在中国的经典中也实在很难理解,在中国经典中,把涅槃解释的十分难懂,如《华严大疏钞》五十二曰:

    ‘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再如《大毗婆娑论》上说:

    ‘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名为涅槃。复次槃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名为涅槃。复次槃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印度的经典,译为中国这种严谨方正的文体,这在古代还好,在现代,恐怕是看不懂人居多。其实简单的说,涅槃最简单意义,就是‘解脱’——自精神的系缚中解脱出来。在顾法严居士所译的《佛陀的启示》一书中,有如下的解说:

    ‘涅槃是彻底的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到解脱。’

    ‘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槃。’

    ‘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绝对。’

    ‘罗陀啊!熄灭贪爱,就是涅槃。’

    ‘比丘们啊!一切有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著,续著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槃。’

    ‘生死相续的止熄,就是涅槃。’

    涅槃,简单的说,就是精神上系缚的解脱——贪爱之火的熄灭。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在死后获得解脱——死后升天堂。只有佛教可以在生前获得解脱——证入涅槃。这在佛经中叫做‘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下一节将予介绍。

    (4)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无住大涅槃

    由《佛陀的启示》一书中上一段文字,使我们知道,所谓‘涅槃’,就是解脱,这在《大涅槃经》中也说得很明显: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重垂,广说大涅槃行解脱之义。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脱者,名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诸系缚,即无有生亦无和合。……’

    真正的解脱,就是远离一切系缚——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果能如此,即可证得绝对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经》中有一段说到解脱的经文:

    ‘若有弟子得正解脱,其心寂静,所作已作,更无可作,所办已办,更无余事。犹如巨石,风吹不动,色、声、香、味,美妙诸触,乃至一切可意、不可意法,皆难动摇,如斯行者,其心坚固,当生解脱。’

    关于涅槃,大小乘的解释不同,部派佛教谓: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又分为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二种。大乘空宗(三论宗)以实相为涅槃,谓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大乘有宗(唯识宗)谓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大涅槃,兹分述如下:

    〈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此又略称为本来清净涅槃,自性涅槃。此即是本体,亦即是诸法的自体,事实上就是真如之理。真如不生不灭,本来寂静。一切有情,自然具有,不假他求,故谓自性。自性本来清净,不因客尘烦恼之覆蔽而失其清净性。经上说:‘本来自性……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故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2〉有余依涅槃:修四圣谛、十二缘生的小乘行者,已断烦恼障,苦因已尽,但尚有所依止的五蕴身——即生命体仍然存在,称有余依涅槃。

    〈3〉无余依涅槃:小乘行者,不但招感生死烦恼的因已断灭,即众苦所聚的色身——烦恼果亦断灭(即是寿命已尽),了脱生死,不再受生死苦,此名为无余依涅槃。

    〈4〉无住大涅槃:二乘行者,已除烦恼障(人空),未了所知障(法空),故不住生死而住涅槃。大乘圣者,烦恼、所知二障俱遣,人法二执俱空,大智大悲生起,故不断生死,但于生死因缘既明了不迷,随复生死而不为生死漂流,如是乃能出入生死,以说法度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作诸功德广利众生,此即谓之无住大涅槃。

    经文说:‘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这‘复还生死,度脱众生。’就是无住大涅槃。

    (5)由物欲世界升华到正觉世界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佛经上所称‘三界’中的‘欲界’;也是‘九地’中的‘五趣杂居地’。欲界就是欲望的世界,五趣杂居地是指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众生在此杂居。这五道众生所依的环境,是‘四大’——地、水、火、风所造成,所以,我们人类,是生活在物质和欲望的世界中。

    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同时我们有无穷的欲望,所以我们的心灵物化——物欲塞满了我人的心灵,我们社会上也一切以物质(金钱财产等等)做标准,社会的‘价值观’是以物质与金钱来衡量。可是我们别忘了,除了物质外,我们还有精神境界,还有心灵境界。人自称为万物之灵,灵在什么地方呢?即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是禽兽只有食与性两种基本本能,而人除此以外,尚有人伦道德、是非善恶等观念,而这些都是心灵境界的产物,是物欲之心的另一面产生的。

    物欲之心的另一面是什么?是良知,是天理之心。世人当义利关头有待抉择时,有所谓‘天理与人欲交战’,这就是是非善恶的分野。我们佛教信徒,由信佛而学佛,由学佛而希望成佛。我们修行、念佛,无非是修正我们行为——身、口、意三方面行为的缺失,使我们心灵转染成净,向正觉之道迈进。

    本经一再告诉我们,要常行精进,破除烦恼,增长智慧。我们当依八大人觉经的八条觉悟之道,精进不懈,超越自我,由物欲世界升华到精神世界,到心灵世界,进而升华到正觉世界。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卅日全文 脱稿

本站推荐:慧琳音义开元释教录大金色孔雀王咒经龙舒净土文大集会正法经无门关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三观义九华山志金刚经集注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IT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于凌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于凌波并收藏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