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小说网 > 针灸聚英 > 卷一下

卷一下

推荐阅读:道德经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老子道德经序诀佛点头脉诀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敦煌本]无根树解达摩洗髓易筋经会心集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碑本]

IT小说网 www.ittxt.com,最快更新针灸聚英最新章节!

    足少阴肾脏图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

    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其色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生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湿胜寒。咸伤血。甘胜咸。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内经〕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然。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

    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

    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易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于方为朔为北。于太玄为玄为冥。

    滑氏曰。肾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也。合而观之。谓之五脏五腑可也。

    六脏六腑亦可也。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心为火。肾为相火。故曰小心。七节自尾 数上。又心胞络为肾之配。

    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肾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色。

    肾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左肾则为男。先生右肾则为女。丹溪曰。钱仲阳云肾有补无泻。又曰。主闭脏者肾也。施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又曰。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脏。故谓之君。以位而言。守位禀命。故谓之相。人有此生而恒于动者。以相火助之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出于木而本于地。故雷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主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王节斋曰。古方滋补药。皆兼补右尺命门相火。(如八味丸之类)不知左肾原虚。右肾原王。

    庶得水火相平也。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

    趋、向也。足少阴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

    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

    跟、足根也。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下。循内踝太 穴。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

    出内廉。抵阴谷也。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

    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两乳间为胸。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也。

    此经多血少气。酉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阳之交。

    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刺深二分。留二呼。

    涌泉(一名地冲)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足少阴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喝而喘。坐欲起。目KT KT 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胆肠 。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夹脐痛急。衄不止。五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龙渊) 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直下一寸。足少阴脉所溜为荥。

    火。

    肿。主咽内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心恐惧。如人将捕。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胀。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白浊。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自汗盗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堕。恶血留内腹中。男子精泄。妇人无子。阴挺出。月事不调。阴痒。初生小儿。脐风口噤。

    太 (一名吕细) 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足少阴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 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伤寒手足厥冷。东垣曰。

    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 。

    大钟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铜人。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卧。口中热。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舌干。咽中食 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照海 足内踝下。阴跷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jing挺出。月水不调。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水泉 太 下一寸。内踝下。少阴 。铜人。灸五壮。针四分。主目KT KT 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心下多闷痛。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复溜(一名昌阳 一名伏白) 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复溜。后旁筋是交信。二。七壮。主肠 。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视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

    汗注不止。龋齿。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

    交信 足内踝骨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阴跷之 。铜人。针四分。留十呼。灸难。淋。女子漏血不止。阴挺出。月水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淫泺。盗汗出。

    筑宾 内踝上五寸 分中。阴维之 。铜人。针四分。留五呼。灸三壮。素注。刺三分。灸五壮。主 疝。胎疝。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 痛。

    阴谷 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阴脉所入为合。

    水。

    阴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

    横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

    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主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 始。五脏虚竭失精。

    大赫(一名阴维 一名阴关) 气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中痛。目赤痛从内 始。妇人赤沃。

    气穴(一名胞门 一名子户) 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两旁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内始。妇人月事不调。

    四满(一名髓中) 中注下一寸。气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脉、冲脉之会。铜月水不调。恶血 痛。奔豚上下。无子。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分。灸五壮。

    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 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脐中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 始。

    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阴经 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

    商曲 石关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五壮。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 始。

    石关 阴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三内始。妇人子脏有恶血。血上冲腹。痛不可忍。

    阴都(一名食宫) 通谷下一寸。夹胃脘两边相去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目赤痛从内 始。

    通谷 幽门下一寸。夹上脘两旁相去五分。素注一寸。十四经发挥云。自商曲至通谷。

    去腹壮。明堂。灸三壮。主失欠口 。食饮善呕。暴喑不能言。结积留饮。 癖胸满。食不化。

    心恍惚。喜呕。目赤痛从内 始。

    幽门 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明堂云巨阙旁一寸五分。千金云夹巨阙一寸。(按幽门当在。喜唾。烦闷胸痛。胸中满。不嗜食。逆气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 始。女子心腹逆气。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神封 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满不得息。咳逆。呕吐。乳痈寒热。

    灵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

    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四分。主呕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

    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俞府 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下经。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呕吐。喘嗽。腹胀不下食饮。胸中痛。

    按钱氏于肾有补无泻。故于药亦止制补肾地黄丸。而无泻肾药也。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

    滑氏云。手厥阴心主又曰心包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厥阴心主。以经而言。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

    手厥阴受足少阴之交。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鬲。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胁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 内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 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而逆数之。则为次指。云其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戌时气血注此。受足少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会) 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橛肋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铜人。灸下肿。上气。寒热 疟。

    天泉(一名天湿) 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目KT KT 不明。恶风寒。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臂内廉痛。

    曲泽 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所入为合。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头清汗出不过肩。伤寒逆气呕吐。

    门 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阴心包络脉 。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呕血衄血。心痛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间使 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六分。留七呼。铜人。

    针三。呕沫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中风气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语。咽中如梗。鬼邪。霍乱干呕。妇人月水不调。血结成块。小儿客忤。

    内关 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对。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大陵 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所注为俞。土。心包络实。泻之。铜人。

    针五烦心。心悬若饥。心痛掌热。喜悲泣惊恐。目赤目黄。小便如血。呕哕无度。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 疮疥癣。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心者。

    取之心主之俞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劳宫(一名五里 一名掌中) 掌中央动脉。铜人。屈无名指取之。资生。屈中指取之。

    滑氏留六呼。铜人。灸三壮。明堂。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风。善悲笑不休。手痹。热病数日汗不出。怵惕。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胸胁支满。黄胆目黄。小儿龈烂。

    中冲 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心包络脉所出为井。木。心包络虚。补之。铜人。针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其治。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内而出以传道。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滑氏曰。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水谷。万物焦从火。火亦腐物之气。命名取义。或有在于气融会于其间。熏蒸鬲膜。发达皮肤分肉。营运四旁上中下。各随其所属部分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三因方云。古人谓左为肾脏。其腑膀胱。右为命门。其腑三焦。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三焦当如此说。有形可见为是。扁鹊乃云。三焦有位无形。而叔和辈失其旨意。遽云无状有名。俾后学承谬不已。且名以召实。无实奚名。果无其形。尚何藏精系胞为哉。其所谓三焦者何也。上焦在膻中。内应心。中焦在中脘。内应脾。下焦在脐下。即肾间动气。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异。方人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于命门输泻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可为长太息也。初甚异其说。及为齐从事。(以下医说。载之龙川志。)有一举子徐遁者。

    石守道之婿也。少尝医疗病。有精思。曰。齐尝大饥。群丐相脔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视其五脏。见右肾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则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所见默合。

    可以证古人之谬。

    丹溪朱氏曰。三焦以焦。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主乎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以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臂骨尽处为腕。 尽处为肘。手少阳起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天井穴也。

    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肩肘之间。膊下对腋处为 。从天井上行。循臂 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太阳之里。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散布络绕于心包。乃下膈。当胃上口以属上焦。于中脘以属中焦。于阴交以属下焦也。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

    脑户后为项。目下为 。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

    耳颊。至 。会颧 之分也。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却出。至目锐 。

    此支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 。却出至目锐 。会童子 。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亥时气血注此。受手厥阴之交。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关冲 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铜人。针一分。留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 手小指次指间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素问、铜人。针二分。

    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 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在腋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三焦虚。补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 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

    三焦破皮。不可摇手。恐伤针转曲。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外关 腕后二寸两筋间。阳池上一寸。手少阳络。别走心主。铜人。针三分。留七呼。

    灸二。补之。

    支沟(一名飞虎) 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手少阳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心闷不已。卒心痛。鬼击。伤寒结胸。疮疥癣。妇人妊脉不通。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会宗 腕后三寸。空中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五痫。肌肤痛。耳聋。

    三阳络(一名通门) 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铜人。灸七壮。明堂。五壮。禁针。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四渎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暴气耳聋。下齿龋痛。

    天井 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权云。曲肘后一寸寸。留七呼。铜人。灸三壮。明堂。五壮。针三分。主心胸痛。咳嗽上气。短气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螈 癫疾。羊痫风痹。耳聋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痛。颊肿痛。耳后 臂肘痛。捉物不得。嗜卧。扑伤腰髋疼。振寒颈项痛。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脚气上攻。

    清冷渊 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痹痛。臂 不能举。

    不能带衣。

    消泺 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针六分。素注。针五分。主风痹颈项强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会(一名 交) 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五分。灸五壮痛。项瘿气瘤。

    肩 肩端 上陷中。斜举臂取之。铜人。针七分。灸三壮。明堂。五壮。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天 肩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阳、阳维之卒死。主胸中烦闷。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

    天牖 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铜人。针一寸。留七呼。不明堂。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素注、下经。灸三壮。资生云。宜灸一壮三壮。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翳风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针经。先以铜钱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寻取穴中。手开。主耳鸣耳聋。口眼 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脉(一名资脉) 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铜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针一分。灸三壮。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螈 。呕吐。泄利无时。惊恐。眵瞢目睛不明。

    颅息 耳后间青络脉中。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

    多角孙 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明堂。针八分。主目生翳肤。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耳门 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下经。禁灸。有病。灸不过三壮。主耳鸣如蝉声。 耳脓汁出。耳生疮。齿龋。唇吻强。

    和 耳前锐发下横动脉。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三壮。主头重痛丝竹空(一名目 ) 眉后陷中。手足少阳脉气所发。素注。针三分。留六呼。铜人。禁灸。

    明。恶风寒。风痫。目戴上。不识人。眼睫倒毛。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偏正头疼。

    胆 胆重三两三铢。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

    胆者。中正之官。喜乐出焉。

    胆为清净之府。

    诸腑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胆汁减。则目昏。又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胆为青肠。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角。下耳后。

    足少阳经起目锐 之瞳子 。于是循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穴。

    此经头部自瞳子 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 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难为科牵。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该之。一瞳子 。二听会。三客主人。四颔厌。五悬颅。

    六悬厘。七曲鬓。八率谷。九天冲。十浮白。十一窍阴。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阳白。

    十五临泣。十六目窗。十七正营。十八承灵。十九脑空。二十风池。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自风池循颈过天牖穴。行手少阳缺盆之外。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锐 后。(此一节即手三焦。交经同。)其支者。

    从、广韵作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穴隙之谓也。江西席弘家针灸书中。诸 字作 。岂声相近而然。今悉改定。虽然所改有不尽者。亦不必苦求之也。(此本注)

    其支者。别目锐 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

    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 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 。当颧 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于胆也。

    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胁、 也。腋下为胁。曲骨之分为毛际。毛际两旁动脉中为气冲。楗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出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也。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

    胁骨之下为季胁。此直者。从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穴。过季胁。循京门。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也。

    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外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足面为跗。自阳陵泉下外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本节后为岐骨。大指爪甲后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指。循岐骨内。出大指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交于足厥阴也。

    是经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此。受手少阳之交。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刺深四分。留五呼。

    瞳子 (一名太阳 一名前关) 目外去 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素注。灸三壮。针三分。主目痒。翳膜白。青盲无见。远视KT KT 。赤痛泪出多眵 。内 痒。头痛喉闭。

    听会 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铜人。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牙车脱臼。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狂走螈 。恍惚不乐。中风口 斜。手足不随。

    客主人(一名上关) 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张口取之乃得。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铜人。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禁深刺。深则交脉破。为内漏耳聋。又欠而不得KT 。主唇吻强。口眼偏邪。青盲。眯目KT KT 。恶风寒。牙齿龋。口噤。嚼物鸣痛。耳鸣耳聋。螈沫出。寒热。痉引骨痛。

    颔厌 曲周下。颞 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铜人。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

    深刺颈痛。历节风汗出。

    悬颅 曲周上。颞 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三脉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明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 赤。身热。鼻洞浊下不止。传为鼽。目昏瞢瞑目。

    悬厘 曲周上。颞 下廉。手足少阳、阳明四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注。

    针三曲鬓(一名曲发) 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为巅风。引目眇。

    率谷 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主痰气鬲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烦闷呕吐。

    天冲 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铜人。灸七壮。素注。

    三壮。针三分。主癫疾风 。牙龈肿。善惊恐。头痛。

    浮白 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针三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耳鸣嘈嘈无所闻。

    窍阴(一名枕骨) 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陈氏云。髓会绝骨治此。

    按窍阴正足少阳经。不知陈氏何以云此。岂素问云枕骨二穴者。指督脉后顶、脑户。而王注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痈疽发厉。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

    完骨 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素注。留七呼。

    灸三。耳后痛。烦心。小便赤黄。喉痹齿龋。口眼 斜。癫疾。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阳维脉所止。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惊痫吐涎沫。颈项强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转侧。癫疾。呕吐涎沫。偏风。

    阳白 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

    临泣 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主目眩。目目窗 临泣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三度刺。令人目大明。主目赤痛。忽头旋。目KT KT 远视不明。头面浮肿。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

    正营 目窗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承灵 正营后一寸五分。足少阳、阳维之会。主脑风头痛。恶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利。

    脑空(一名颞 ) 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四分。

    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鼻痛。曹操患头风。发即心乱目眩。华佗针脑空立愈。

    按三国志。曹操患头风。久不愈。后陈琳草檄。操见之喜。顿愈。盖喜则气舒。故头风解也。今医家所载不同。岂佗愈后复发而然欤。

    风池 耳后颞 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

    针四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 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 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东垣曰。少阳头痛。风寒伤上。邪从外入。令人振寒。头痛身痛恶寒。治在风池、风府。平安公患偏风。甄权针风池、肩 、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巨虚下廉即瘥。仲景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肩井(一名膊井)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闷倒。速于三里下气补之。须臾苏。凡针肩井。须补三里。否则防后卒中之患。明堂。针四分。先补后泻。不宜灸。妇人堕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日灸七壮止二百壮。素注。三壮。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肾虚腰痛九漏。上气短气逆气。风劳百病。扑伤腰髋疼。

    头项痛。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臂痛。两手不得向头。妇人产难。堕胎后。手足厥逆。

    渊液(一名泉液) 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铜人。禁灸。灸之令人生肿蚀马疡。内溃者死。明堂。针三分。主寒热马疡。

    辄筋(一名神光 一名胆募) 期门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横直蔽骨傍二寸五分。上直两乳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京门(一名气俞 一名气府) 监骨下。腰中季肋本侠脊。肾之募。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主肠鸣。小腹痛。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

    带脉 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足少阳、带脉二脉之会。铜人。针六分。灸五壮。明堂。

    灸七五枢 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陷中。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

    螈。

    维道 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主呕吐不止。水肿。三焦不调。不嗜食。

    居 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素注。章门下四寸三分。足少阳、阳维之会。铜人。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以至肩。

    环跳 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铜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仁寿宫患脚气偏风。甄权奉敕针环跳、阳陵泉、阳辅、巨虚下廉而能起行。环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中渎 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足少阳络。别走厥阴。铜人。灸五壮。针五分。留七呼。主寒气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阳关(一名阳陵) 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铜人。针五分。禁灸。主风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阳陵泉 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胆脉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疏三壮。明下。一壮。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仲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阳交(一名别阳 一名足 ) 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阳维之 。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

    外丘 外踝上七寸。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胸胀满。肤痛痿痹。颈项痛。恶风寒。

    犬伤。毒不出。发寒热。癫疾。小儿龟胸。

    光明 外踝上五寸。足少阳之络。别走厥阴。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明下。

    七壮热。膝痛。身体不仁。善啮颊泻之。

    阳辅(一名分肉) 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胆脉所行为经曰。足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诸髓皆属于肾。故为髓会。素注。针三分。又曰。针七分。

    留十呼。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肤肿。筋挛。百节酸疼。实无所知。诸节尽痛。痛无常处。腋下肿痿。喉痹。马刀挟瘿。膝 酸。风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胁痛。面尘。头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节痛。善洁面青。

    悬钟(一名绝骨) 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灸经。寻摸尖骨者。乃是绝骨两分开。足三阳之骨间尖筋骨缝中是悬钟穴。铜人。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指微云。斜入针二寸许。灸七壮或三壮。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脚气。膝 痛。筋骨挛痛。足不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肠痔瘀血。阴急。鼻衄。脑疽。大小便涩。

    鼻中干。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遂。

    丘墟 足外踝下如前陷中。骨缝中。去临泣三寸。又侠 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阳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 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疼。善太息。

    临泣 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 一寸五分。足少阳胆脉所注为俞。木。甲乙。

    针二。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 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胁支满。乳痈。

    地五会 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 一寸。铜人。针一分。禁灸。灸之令人羸瘦。

    不出三年卒。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膏泽。乳痈。

    侠 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胆脉所溜为荥。水。胆实则泻之。素注。针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常处。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灸侠 。服局方玉壶丸愈。

    窍阴 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胆脉所出为井。金。素注。针一分。

    留一不出。转筋。痈疽。头痛心烦。喉痹。舌强口干。肘不可举。卒聋不闻人语。魇梦。目痛小痛。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又曰。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取也。所谓繇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

    今按病筋痿而颤掉者。当取窍阴、窗笼。但窗笼未有所考。恐是太阳小肠听宫是。盖手足太阳、少阳三脉之会。否则听会未可知。俟当别考。

    肝脏图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附着于脊之第九椎。其治在左。其藏在右。

    在肾之前。并胃。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臭臊。其声呼。其液泣。其色青。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

    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肝者。将军之官。决断行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之合筋也。其荣在爪。其主肺也。

    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知当作见)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春三月)

    人卧则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色青。欲知苍璧之泽。不欲如蓝。(以上俱素问)

    肝青象木。木得水而浮。肝得水而沉何也。然。肝者。非为纯木也。乙。角也。大言阴与阳从夫也。肝熟而反浮者。乙当归甲。极而反也。〔难经〕肝有两叶何也。然。肝者。东方木也。春也。万物始生。其尚幼小。意无所亲。去太阴尚近。(冬)离太阳不远。(夏)犹有两叶。亦应木也。〔难经〕肝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足大指爪甲后为三毛。三毛后横纹为聚毛。去、相去也。足厥阴起于大指聚毛之大敦穴。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

    自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至膝关、曲泉。

    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髀内为股。脐下为小腹。由曲泉上行。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冲门、府舍之分。

    。挟胃属肝。下日月之分络于胆也。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目内廉深处为目系。颃颡。咽颡也。自期门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上云门、上出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巅顶之百会也。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前此连目系上出额。此支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里。交环于唇口之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此交经之支。从期门属肝处别贯膈。行食窦之外。本经之里。上注肺。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也。

    是经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此。受足少阳之交。凡一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刺深一分。留二呼。

    大敦 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一云。内侧为隐白。外侧为大敦。足厥阴肝脉所痛。汗出。阴上入小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胀肿病。

    小腹痛。中热喜寐。尸厥状如死人。妇人血崩不止。阴挺出。阴中痛。

    行间 足大指缝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肝脉所溜为荥。火。肝实则泻之。素注。针三分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息。癫疾短气。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 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东垣曰。前阴臊臭。前阴者。足厥阴脉络循阴器。出挺末。凡臭。心之所主。入肝为臊。于肝经泻行间。是治本。后于心经泻少冲。是治标。

    按难经谓肝臭臊。心臭焦。脾臭香。肺臭腥。肾臭腐。五脏各有臭。而皆心主之故。泻行间。腋臭亦属臊。故治法与前阴臊臭不殊。药用柴胡、草龙胆、车前子、黄连。以泻心肝二经也。

    太冲 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半内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肝脉所注为俞。土。素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主心痛脉弦。马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小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溺。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 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 酸。腋下马刀。疡 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中封(一名悬泉) 足内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素注。一寸半。仰足取陷中。伸足乃得之小腹肿痛。食怏怏绕脐痛。五淋不得小便。足厥冷。身黄有微热。不嗜食。身体不仁。寒疝。腰中痛。或身微热。痿厥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蠡沟(一名交仪) 内踝上五寸。足厥阴络别走少阳。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下经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小便不利。脐下积气如石。足胫寒酸。屈伸难。女子赤白淫下。月水不调。气逆则睾丸卒痛。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中都(一名中 ) 内踝上七寸 骨中。与少阴相直。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肠 。

    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胫寒。妇人崩中。产后恶露不绝。

    膝关 犊鼻下二寸傍陷中。铜人。针四分。灸五壮。主风痹。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 膝股上内侧。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横文头取之。足厥阴肝脉所入为合。癃闭。少气。泄利。四肢不举。实则身目眩痛。汗不出。目KT KT 。膝关痛。筋挛不可屈伸。发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劳失精。身体极痛。泄水下痢脓血。阴肿。阴jing痛。 肿。膝胫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小腹肿。阴挺出。阴痒。

    阴包 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足取之。看膝内侧必有槽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下经。七分。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难。遗溺。妇人月水不调。

    五里 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铜人。针六分。灸五壮。主腹中满。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

    阴廉 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铜人。针八分。留七呼。灸三壮。主妇人绝产。若未经生产者。灸三壮。即有子。

    章门(一名长平 一名胁 ) 大横外。直季胁肋端。当脐上二寸。两旁九寸。侧卧。屈上足疏曰。藏病治此。铜人。针六分。灸百壮。明堂。日七壮止五百壮。素注。针八分。留六呼。灸三壮。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痛支满。喘息。心痛而呕。吐逆。饮食却出。腰痛不得转侧。腰脊冷疼。溺多白浊。伤饱身黄瘦。贲豚积聚。腹肿如鼓。脊强。四肢懈惰。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魏士 妻徐病疝。自脐下上至于心皆胀满。呕吐烦闷。不进饮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焦。为灸章门、气海。

    期门 直乳二肋端。不容傍一寸五分。又曰乳直下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阴、太阴之会。铜卧。胁下积气。伤寒心切痛。喜呕酸。食饮不下。食后吐水。胸胁痛支满。男子妇人血结胸满。面赤火燥。口干消渴。胸中痛不可忍。伤寒过经不解。热入血室。男子则由阳明而伤。

    下血谵语。妇人月水适来。邪乘虚而入。及产后余疾。仲景曰。伤寒腹满谵语。寸脉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又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又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又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王叔和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一妇人患热入血室。医者不识。许学士曰。小柴胡已迟。当刺期门。予不能针。请善针者针之。如言而愈。

    按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饮水腹满。至于自汗出。则表已解。小便利。则里自和。故疑衍。故丹溪谓罗成之曰。仲景书非全书。其间或文有不备。或意有未尽。吾每思之。不能以无疑。此之谓欤。

    督脉

    督脉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

    下极之 。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屏翳两筋间为篡。篡内深处为下极。督脉之所始也。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

    脊之为骨。凡二十一椎。通项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历长强穴。并脊里而上行大椎、哑门。至风府入脑。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至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

    循额至鼻柱。经素 、水沟、兑端。至龈交而终焉。云阳脉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

    行背中一行。凡二十七穴。

    长强(一名气之阴 一名橛骨) 脊 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乃得。足少阴、少阳结会。督二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壮。主肠风下血。久痔 。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慝。小儿囟陷。惊痫螈 。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补之。

    腰俞(一名背解 一名髓孔 一名腰柱 一名腰户) 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壮。甲乙针二分。留七呼。灸七壮。忌房劳。举重强力。明堂。灸三壮。下经。灸五壮。素注。针一分。又云二寸。主腰髋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足清不仁。伤寒四肢热不已。妇人月水闭。溺赤。宋、徐秋夫闻鬼斛斯泣腰痛。缚草作人。令根据之针腰俞、肩井。明日一人谢云。蒙君救济。忽不见。

    按秋夫疗鬼。事涉怪诞。然左氏记彭生、子产立伯有。理或有。姑录以博闻见。

    阳关 十六椎节下间。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膝外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筋挛不行。

    命门(一名属累) 十四椎节下间。伏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二壮。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悬枢 十三椎下。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腰脊强不得屈伸。积气上下行。

    水谷不化。下痢。腹中留积。

    脊中(一名神宗 一名脊俞) 十一椎节下间。俯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禁灸。灸肛。素问。刺中髓。为伛。行针宜慎之。

    筋缩 九椎节下间。俯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下。灸七壮。主癫疾狂走。脊急强。目转反戴。上视目瞪。痫病多言。心痛。

    至阳 七椎节下间。俯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下。灸七壮。主腰脊痛。胃中寒气。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灵台 六椎节下间。俯取之。铜人缺治病。见素问。

    按灵台一穴。诸书缺主治。资生经集铜人、千金、外台、明堂亦无考。惟曰见素问。考之素名治相混。而泯没欤。先儒谓心曰灵台。经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岂主病同手少阴神门。而针刺浅深。艾壮多寡。同至阳、神道欤。或曰。手少阴神门主心矣。于督脉何与。而六椎节下。又属之心。心之所出何多邪。曰。督为阳脉之都纲。犹五脏既有俞在背。而督又处太阳之中。故太阳有肾俞。而督有命门。灵台为心无疑。如紫微垣有天皇大帝矣。心中星又为帝星。大微垣又有帝座。天市垣又有帝星。盖心为一身之主。如帝王警跸所至。曰行在所也。曰。论语示阙文。春夏存夏。吾子何僭妄若此。曰。安国以郭公为虢公。晦庵补格致于大学。将以明经也。

    神道 五椎节下间。俯取之。铜人。灸七七壮止百壮。明下。灸三壮。针五分。千金。

    灸五合。小儿风痫。

    身柱 三椎节骨下间。俯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七七壮止百壮。明堂。灸五壮。下经。三三脉。风痫惊痫发狂。恶人与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 大椎下间。俯取之。足太阳、督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五分。主 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螈 。恍惚不乐。

    大椎 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

    灸以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哑门(一名舌厌 一名舌横 一名喑门) 在项风府后一寸。入发际五分。项中央宛宛中。仰。泻五吸。泻尽更留针取之。禁灸。灸之令人哑。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痛风汗不出。

    风府(一名舌本) 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分。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

    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胆。仲景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府。故为诸阳主气。

    资生云。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北人以毛裹之。(今之护风领)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今护项乃云蔽垢腻。实存名亡矣。疟论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夜大会于风府。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晏。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故日作益晏也。东垣曰。少阳头痛。治在风池、风府。

    按风府禁灸矣。项疽发于脑之下。项之上。此正风府穴分也。东垣先用火攻之策。以大炷艾如两核许者。攻之至百壮。岂疮家与诸病异治欤。

    脑户(一名合颅) 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足太阳、督脉之会。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

    目黄。面痛。头重肿痛。瘿瘤。

    按脑户一穴。资生、明堂、素问所论深针妄灸。医家当知所戒矣。

    强间(一名大羽) 后顶后一寸半。铜人。针二分。灸七壮。明堂。灸五壮。主头痛目眩脑旋。烦心呕吐涎沫。项强。狂走不卧。

    后顶(一名交冲) 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铜人。灸五壮。针二分。明堂。针四分。素注。

    。头偏痛。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 一名巅上 一名天满) 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二分即泻。又素注刺四分。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 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

    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

    百病皆治。虢太子尸厥。扁鹊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唐、高宗头痛。秦鸣鹤曰。宜刺百会出血。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顶 囟会后一寸半。骨间陷中。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止七七壮。素注。刺四分。主头风目眩。面赤肿。水肿。小儿惊痫。螈 。肿痛。

    囟会 上星后一寸陷中。铜人。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针二分分。主脑虚冷。或饮酒过多。脑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肿。头皮肿。生白屑风。头眩。颜青目眩。鼻塞不闻香臭。惊悸。目戴上。不识人。

    上星(一名神堂) 神庭后。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素问。针三分。留六呼。灸五壮。

    铜人鼻中息肉。鼻塞头痛。 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

    神庭 直鼻上入发际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素注。灸三壮。铜人。灸二七壮止七七壮。

    。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张子和曰。目痛目肿目翳。针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

    素 (一名面正) 鼻柱上端准头。外台。不宜灸。针一分。素注。三分。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疮。鼻窒。喘息不利。鼻 。鼽衄。

    水沟(一名人中) 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素注。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不及针。日灸三壮。明堂。日灸三壮至二百壮。下经。灸五壮。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

    乍哭乍喜。中风口噤。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卒中恶。鬼击。喘渴。目不可视。

    黄胆马黄。瘟疫。通身黄。口 。

    兑端 唇上端。铜人。针二分。灸三壮。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

    唇吻强。齿龈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颔。

    龈交 唇内齿上龈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鼻中息肉。

    蚀疮寒暑温疫。二十九难曰。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又曰。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任脉

    任脉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

    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脉也。任与督。一源而二岐。

    督则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会阴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行腹里。上循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环唇上。至龈交分行。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也。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焉。故曰阴脉之海。

    行腹中一行。凡二十四穴。

    会阴(一名屏翳) 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气冲小便。阴端寒。冲心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女子经水不通。阴门肿痛。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曲骨 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动脉应手。足厥阴、任脉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七胀满。小便淋沥不通。 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中极(一名玉泉 一名气原) 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

    铜人气积聚。时上冲心。腹中热。脐下结块。贲豚抢心。阴汗水肿。阳气虚惫。小便频数。失精绝子。疝瘕。妇人产后恶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子门肿痛不端。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恍惚尸厥。饥不能食。临经行房。羸瘦寒热。转脬不得尿。妇人断绪。四度针。即有子。

    关元 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素注。刺一寸二分。留妇禁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针外昆仑立出。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入腹痛。失精白浊。溺血暴疝。风眩头痛。转胞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石门(一名利机 一名精露 一名丹田 一名命门) 脐下二寸。三焦募也。铜人。灸二七壮分。留七呼。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终身绝子。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贲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

    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气海(一名脖HT 一名下肓) 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铜人。针八分。得气即泻。

    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肌体羸瘦。四肢力弱。贲豚七疝。小肠膀胱肾余 瘕结块。状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带下。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 痛。闪着腰疼。

    小儿遗尿。浦江郑义宗患滞下昏仆。目上视。溲注汗泄。脉大。此阴虚阳暴绝。得之病后酒色。丹溪为灸气海渐苏。服人参膏数斤愈。

    阴交(一名横户) 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之会。铜人。

    针八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绝子。阴痒。贲豚上 。小儿陷囟。

    神阙(一名气舍) 当脐中。素注。禁针。针之使人脐中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灸三壮。铜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徐 中风不苏。桃源簿为灸脐中。百壮始苏。不起。再灸百壮。

    水分 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

    水尽即死。明堂。水病灸七七壮止四百壮。针五分。留三呼。资生云。不针为是。主水病。

    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脊急强。肠鸣状如雷声。上冲心。鬼击。鼻出血。小儿陷囟。

    下脘 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足太阴、任脉之会。

    胃。

    建里 中脘下一寸。脐上三寸。铜人。针五分。留十呼。灸五壮。明堂。针一寸二分。

    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中疼。呕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仓) 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胃之募。手太阳、少阳、足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止二百壮。明堂。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壮。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

    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痿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泄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东垣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又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上脘(一名胃脘) 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脐上五寸。上脘、中脘属胃络脾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明下。三壮。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 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翻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三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胆。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阙 鸠尾下一寸。心之募。铜人。针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灸七壮止七七壮。主上气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胆。急疽。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满。烦热。鬲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刺巨阙。下针令人立苏不闷。次补合谷。泻三阴交。胎应针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针痕。顶母心向前。人中有针痕。向后。枕骨有针痕是验。

    按十四经发挥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不坚握而不伸者。又有胞衣裹之。岂能破鬲掬心哉。心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岂有被冲掬而不死哉。盖以其上冲近心。故云尔。如胃脘痛。曰心痛之类是也。学人不可以辞害意。

    鸠尾(一名尾翳 一名 ) 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行一方可针。不然。针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壮。

    素注。不可刺灸。主息贲。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噫喘。喉鸣。胸满咳呕。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癫痫狂走。不择言语。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咳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多。短气少气。又灵枢经云。膏之原。出于鸠尾。

    中庭 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明堂。灸三壮。主胸胁支满。噎塞。食饮不下。呕吐食出。小儿吐奶。

    膻中(一名元儿) 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主气。以分布阴阳。

    故为。铜人。禁针。针之令人夭。明堂。灸七壮止七七壮。气府论注。针三分。灸五壮。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鬲气。喉鸣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

    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 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胸膺疼痛。心烦咳逆。上气胸满不得息。喘急。呕吐寒痰。

    紫宫 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明下。灸七壮。主胸胁支满。胸膺骨痛。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胶。

    华盖 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下。灸三壮。主喘急上气。咳逆哮嗽。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胸皮痛。

    璇玑 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胸胁支满痛。咳逆上气。喉鸣喘不能言。喉痹咽痈。水浆不下。胃中有积。

    天突(一名天瞿) 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留三呼。

    得气针一分。素注。针一寸。留七呼。灸三壮。主面皮热。上气咳逆。气暴喘。咽肿咽冷。声破。喉中生疮。喉猜猜。咯脓血。喑不能言。身寒热。颈肿。哮喘。喉中鸣。翕翕如水鸡声。

    胸中气梗梗。侠舌缝青脉。舌下急。心与背相控而痛。五噎。黄胆。醋心。多唾。呕吐。瘿瘤。许氏曰。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先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然后觉气流行入腰后肾堂间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 颈下结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阴维、任脉之会。素注。低针取之。针沫。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不食。舌纵涎出。口疮。

    承浆(一名悬浆) 唇棱下陷中。开口取之。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之会。素注。针二分而出。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壮。若一向灸。恐足阳明脉断。其病不愈。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病立愈。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暴喑不能言。难经曰。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阳跷脉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跷脉。本太阳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跷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附阳为 。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 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

    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凡二十穴。

    申脉(外踝下。属足太阳经。) 附阳(外踝上) 仆参(跟骨上) 居 (章门下) 肩 (肩端分)

    以上诸穴。阳跷脉病者。宜刺之。

    阴跷脉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

    故曰。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

    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

    照海(足内踝下) 交信(内踝上)

    阴跷脉病。取之二穴刺之。

    冲脉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

    人逆气而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阴侠脐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幽门(巨阙旁) 通谷(上脘两旁) 阴都(通谷下) 石关(阴都下) 商曲(石关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满(中注下) 气穴(四满下) 大赫(气穴下) 横骨(大赫下)

    逆气里急者。取诸此。

    阳维脉

    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

    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难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此阳维脉气所发。

    凡二十四穴。

    金门(足外踝下) 阳交(外踝上七寸) 俞(肩后胛上廉) 天 (缺盆上) 肩井(肩头上)

    府(发际) 哑门(风府后)

    以上穴。苦寒热者刺之。

    阴维脉

    阴维。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天突、廉泉。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此阴维脉气所发。凡十二穴。

    筑宾(内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横(腹哀下) 府舍(腹结下) 期门(乳下) 天突(结喉下) 廉泉(结喉上)

    以上穴。苦心痛者刺之。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 维道以上穴。病如上证者刺之。

    十五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数。补之。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

    实则支满。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

    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

    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隔。补之。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

    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实则厥。泻之。虚则痿 。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

    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其病气逆则睾丸卒痛。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瘙。补之。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又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盖中焦之气盛衰。而。则其气未尝不补泻也。特以非别走他经。故不在诸络之例。此所以举丰隆而不属虚里也欤

    十二原穴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故所至辄为原也。

    太渊(肺) 大陵(心包) 太冲(肝) 太白(脾) 太 (肾) 神门(心) 阳池(三焦) 京骨(膀胱) 丘墟(胆) 冲阳(胃) 合谷(大肠) 腕骨(小肠)

    按。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补肝经。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太冲穴是)如泻肝经。于本经原穴亦泻一针。余仿此。

    自太渊至神门皆为俞。自阳池至腕骨为原。海藏皆为十二原者。岂五脏无原。以俞为原。六腑有原。取原而不取俞耶。

    五脏募穴

    中府(肺之募) 巨阙(心之募) 章门(脾之募) 期门(肝之募) 中脘(胃之募)

    按难经云。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腹曰阴。募皆在腹。)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合。及诸脉之募者。必危。

    五脏俞穴

    (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开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开寸半) 脾俞(十一椎下各开寸半) 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按难经云。阴病行阳。(背为阳)故令俞在阳。(人之俞皆在背) 东垣曰。天外风寒之邪。乘于外寒。终归外热。以故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

    八会穴

    腑会中脘 脏会章门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 血会鬲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中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也。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图

本站推荐:古今医鉴悟真直指胎息精微论绛雪园古方选注元包经传道德经眉寿堂方案选存丹溪手镜证治汇补周易传义合订

针灸聚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IT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高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武并收藏针灸聚英最新章节